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

ID:836439

大小:63.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登载(zǎi)书籍(jí)拓片(tuò)惴惴(zhuì)B.不屑(xiè)气焰(yán)囚系(qiú)淤积(yū)C.编辑(jí)模样(mú)客栈(zhàn)欣幸(xìnɡ)D.供给(ɡōnɡ)禁锢(jìn)吮血(yǔn)永诀(jué)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永诀恩赐眷恋信扎B.缁衣戳穿禁锢隔膜C.通辑轻率驿站涅槃D.寻觅欣幸辨解竦身答案:B3.选择词语填空。(1)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a.悲哀b.悲愤c.悲痛)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2)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a.轻慢b.轻易c.轻率)的写信去叫他。(3)谈了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a.隔阂b.冷漠c.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蒂克,急于事功。答案:(1)b(2)c(3)c4.《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选自鲁迅的作品集()A.《南腔北调集》B.《坟》C.《花边文集》D.《华盖集续编》答案:A5.课文的标题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对标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题目的意思是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反动派欠下的血债及烈士的业绩,作者永不会忘记。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C.“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因此,题目的含义是为了摆脱悲哀,以利战斗而写的纪念文章。D.标题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答案:B6.当作者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作者在行文中另起一段,而且只写了“原来如此!……”来表达了感情,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来如此”是说反动派竟是如此凶残,如此卑劣,竟下这样的毒手残害无辜青年。表达了作者无比悲伤,无比愤怒的感情。B.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悲哀、愤怒与震惊,以及为烈士讨还血债的决心。C.省略号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及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D.这句话虽短,却包含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作者朴实、深刻、含蓄的语言特点。答案:B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帐。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实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蒂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7.“由于历来的经验”一句写自己故意回避青年应怎样理解?这样写起何作用?答案:这样写意思是说,自己本身是关心文学青年的,正是因为关心他们,所以害怕他们误解,因而就不便邀他们相见,更不敢有所托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出对与柔石交往的回忆,初步暗示柔石的耿直忠诚。8.“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应怎样理解这一句?答案:作者用台州式的硬气概括了柔石的整体特征的主要方面,用方孝孺来比他的硬气和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控诉。9.“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不至于此罢”,这一细节描写应怎样理解?“相信人们是好的”正是柔石“迂”的体现,这说明柔石对现实的认识还不深,特别是对反动派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没有看透黑暗的现实。10.“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含意是什么?比喻。意思是说,柔石的作品一贯是“中规中矩”,一旦要改变内容和形式,那是不容易的事。(二)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有人说,鲁迅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十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的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旧式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外,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 ,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上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趋消极。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11.第二段“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答案:“前事”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后事”指周作人在抗战期间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12.第四段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答案:即今日的阿Q精神,自卑自负又自慰的精神;或暴发户气息和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或不自信、不自尊、不具生活活力和创造精神。13.作者认为,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支持作者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可摘录原文,也可自己概括回答,分条列出)答案: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的重铸者。②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受鲁迅拷问,因为他对民族的某些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③我国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毒害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14.对本文所作的简要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周作人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B.鲁迅的作品是经过千万遍拷问的不朽之作,因而他是我们的民族不朽的灵魂。C.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阿Q在今天的中国仍活得有滋有味。D.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极为深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E.我们并不排拒周作人,但只有游手好闲之徒才在酒足饭饱之后躺在沙发上大读周作人以打发时光。答案:AE三、表达与交流15.句式变换。(1)将下面几个短句,组成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以删去某些非主要的修饰成分)①我三十年前正当热爱彼得斐时,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他的散文、诗集各一本。②我决计把这两本书送给白莽。③白莽是和我三十年前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④我送书给白莽,总算是给它寻得一个好着落。答案:我决定把这两本书送给那和我三十年前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的白莽,总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着落。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三句名言的大意,然后把这句话填入下面的横线上。(1)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而是根据他的行动。(3)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在语言和行的关系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超过15个字)。答案:重实际行动,不夸夸其谈。(或:要言行一致,不要只看说话。)17.请根据文意,将下列语段补充完整,使之言之有据。一般人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且举一个人人皆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实例。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不超过50字)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朱光潜《咬文嚼字》)答案:“推”固然显得鲁莽,但表达的是冷清孤寂的氛围;“敲”虽然显得拘礼,但不免剥啄有声,打破了沉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