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导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了忘却的记念名师导学

ID:836853

大小:657.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背景知识】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字词综合运用】竦(sǒng)身:身体向上耸。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隐约,不明显。高傲:自高而傲慢。罗曼谛克:英文romantic的音译,也译作“浪漫”。这里有富于幻想、喜欢新奇的意味。明珠投暗:一般写作“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惴惴(zhuìzhuì):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大抵(dǐ):这里是“大都”的意思。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郑重其事:说话办事非常严肃认真。仓皇失措:急迫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仓皇:匆忙而慌张。措:措置。譬(pì)如:比如。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这里是“排斥”的意思。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斩钉截铁:比喻说话办事坚决、果断、干脆。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身上,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信札:书信。札:信件。客栈(zhàn):设备简单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措辞:这里指写信时选用的词句。挈(qiè)妇将雏(chú):携带着妻子和孩子。挈、将:都是携带的意思。雏:这里指小孩。眷眷(juànjuàn):怀念,依依不舍。拳拳:诚挚恳切。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重点难点讲解】重点探讨文章主旨,揣摩重点语句。难点理解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由于当时是“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时期,作者不可能淋漓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可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公开的揭露、批判。所以作者就采用了一些典故——高僧坐化、方孝孺被杀、向子期内容短少的《思旧赋》,来表明自己的态度。鲁迅 先生引向子期《思旧赋》是借古喻今,以此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同时,也借嵇康的形象,赞颂死难战友。【知识延伸检索】白莽的译诗白莽发表在1929年《奔流》二卷五期上所译的《彼得菲·山陀尔行状》一文中,引译裴多菲的格言诗《自由与爱情》,只有两行七言诗:爱比生命更可贵,但为自由尽该抛!有趣的是,白莽自己公之于世的这两行译诗,多年来默默无闻,几乎被人遗忘,而他不经意地写在德文版《裴多菲诗集》上的五言译诗,自从鲁迅引录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之后,却不径而走,誉满四海。才知白莽笔下《自由与爱情》有两种译文。看来,先译的两行,毕竟早年初试,拘束于七言和押韵,总有言不尽意之嫌,而后来译的五言四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基于原译,却把哲理性的格言诗译得明白如话,有助流传。【课文阅读指导】鲁迅文章的文字向来以含蓄著称,本篇作于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当时不得不隐晦地写,不能不用曲笔来写。对于缺乏背景知识的中学生,的确,读鲁迅无疑是一个挑战。要学会深入研读、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从把握文章主旨方面去质疑解难,从揣摩语句的潜台词中质疑,从分析易混的词语中质疑。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向自己质疑,深入思考,就能拉近与鲁迅先生文章的距离,贴近先生热烈而冷峻的心。【课文结构分析】1.课文思路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以十分沉痛的语句表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时间线索展开记叙,回忆烈士们遇害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文章的情况,并着重写白莽的三次会见,记叙了与白莽交往的情况和他们之间的友谊。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显示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这部分最后,又以柔石带出冯铿,略写对冯铿的印象。第三部分——简述白莽和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谈到白莽、柔石的被捕,过渡到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叙述柔石等被捕后情况,是全文重点。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柔石等革命者被捕经过,狱中的情况和最后的牺牲;一条是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卑鄙,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极端愤慨和对烈士的沉痛哀悼。第五部分——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与开头呼应,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了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本文选自鲁迅先生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六期,是作者为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沉痛悼念被害的“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主要叙写了白莽、柔石等人的往事。鲁迅不是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来写的,而是把这个事件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去评述。在鲁迅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流淌着被压迫者的鲜血。一部旧中国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方孝孺被诛九族;嵇康、吕安被杀;向子期连多说几句话的自由都没有;奴隶们幻想脱离苦海,唯一的好方法只有“坐化”;最近的三十年来,许多青年的血,更是层层淤积。鲁迅看透了压迫者,他们就是吃人的猛虎。在这幅社会画卷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乡绅横行乡间,气焰盛极,殖民者跋扈租界,中外杀人者相互勾结,人心险恶,骗人、卖友、吮血,什么鬼蜮伎俩都有。当然,鲁迅这回悲愤至极,“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然而要奋然前行,就必须摆脱悲哀,鲁迅将自己的“记念”称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为了更好地记念,鲁迅号召人们持久地斗争下去,争取光明,正是对烈士最好地记念。 【课文写作特色】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回忆性散文,记叙、议论和抒情浑然一体,完美结合,语言朴质、深刻、含蓄。【词句品味鉴赏】“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夜”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指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我不如忘却”与开头照应,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记起,再说”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文末一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来的话,发人深思。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本文以纪念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而后首尾的呼应上都做周密安排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锻炼透过现象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2.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德育渗透点了解五烈士的献身精神和鲁迅不屈不恼的斗争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学生对于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的理解。解决办法:结合历史背景和鲁迅的创作风格和鲁迅的生平及鲁迅的主要思想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一些重点语句。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扩大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2.有条件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五位烈士的一些作品,从而对五位烈士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生活,但是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深深的忧虑。作为年轻的作家兼中共党员,他们参加了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个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文学的形式去影响、感召、唤醒民众。可正当他们踌躇满志之时,他们没有想到,当时的当权者——国民政府,为了配合其围剿“共匪”的行动,对文化阵地也进行了围剿,他们更没有想到会因此而被捕。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1931年2月7日,他们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枪杀于驻上海的龙华警备司令部。这些青年分别是白莽、柔石、冯铿、胡也频、李伟森。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姓名。鲁迅先生在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愤怒地吟成了一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4月27日,又在左联的《前哨》杂志上发表了《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5月,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因当局的封锁,寄到美国的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之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由于当时“左联”主办的刊物以及外围刊物已被扫荡一光,只好在当时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上发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一)明确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2把握课文五部分的内容。(二)整体感知鲁迅先生无论在命题还是在语言上,都常常是言外有意,耐人寻味。本文的题目也是如此,值得思考。所以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思考文题“忘却”和“纪念”的关系。文章是自然分段的,同学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注意了解每部分所写的内容。(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写作目,回忆与白莽的交往。 白莽——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人。我们在单元知识训练里读过他写给哥哥的一首诗。虽然较直白,但可见白莽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对理想的不悔的追求。同学继续读课文,概括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明确: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柔石,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平复”而非“平福”。冯铿,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继续研读第三部分,概括内容。明确:左联成立后与白莽,柔石新的交往,以及交代二人的被捕。第四部分,五人被捕经过,作者境遇及悲愤心情。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对未来充满希望。(四)总结、扩展通过几个部分概括,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为更进一步理解文章作准备。(五)布置作业(1)阅读第一、二、四部分,熟悉关于白莽和柔石的记叙,完成课后第一题。(2)整理生字、生词。(六)板书设计为了的一、写作目的,与白莽的交往二、与柔石的交往三、与白莽、柔石新的交往四、五人被捕经过,作者境遇及悲愤心情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对未来充满希望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理清对人物记叙中的规律。2.具体理解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二)整体感知文章虽然是纪念烈士,但重点写的人物却只有柔石和白莽,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论叙,我们对于他们会有一个更为真切的了解,也更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生词。身——竦,通“耸”不——认为不值得(做),带轻视语气。明珠投暗——原指怀才不遇。喻好东西落入坏人手。惴惴——担心(忧愁、恐惧)。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写文章不把意思明说出来。隐约——不清楚,不明显。2.阅读并讨论文章第一部分。(1)第一段,交代写作目的,——将他们忘却。原因——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愿望——将悲哀摆脱。即把由他们带来的悲哀忘却,留下的是战斗的激情。所以,我们可以将题目理解为:为了忘却战士牺牲带来的悲愤而写的纪念,从而激励自己用饱满的热情去战斗。(2)第二段——结尾。与白莽初识的几次交往。注意理解第2段中这样一句话,“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可设问,学生要结合背景来理解。)明确:三个词准确地说明了当时上海的舆论界对五烈士牺牲的三种不同态度。“不敢”:有同情。指的是那些有进步倾向的刊物,同情革命者的遭遇,但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害怕遭迫害。“不愿”:明哲保身,中立。主要指的是当时“中立”的报刊,怕招惹是非,不想介入。“不屑”:敌视。主要指的是那些反动的报刊,认为革命者的牺牲不值一提,站在反动派的立场。(3)由第四种态度所涉及的文章转到对白莽的回忆。作者并非刻意歌颂他们,而是用很真实、很普通的记叙,体现出一个人最本真的东西来。请大家继续从中概括一下白莽的一些性格特点。(请同学概括)明确:正直诚实、勤奋坦诚、坚强乐观。结合上单元知识训练中涉及的殷夫写给其兄的诗,进一步加强理解。3.阅读并研讨第二部分。(1)作者是如何引出柔石的?(学生结合上一节和本书的开头来回答)明确:①上一节曾作过铺垫“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② 此节开头,讲述我与一般青年的关系,对照写出柔石关系不一般,从而为下文的回忆埋下伏笔。(教师补充)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对人物的介绍,大可不必千篇一律,要富于变化,尽量做到自然。可直接介绍,也可从大背景中引出人物,还可通过对比,当然也可以做好铺垫后引出人物,要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驾驭。(2在鲁迅的眼中,柔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作为“硬气”而“迂”的性格,鲁迅用以下事实来表现:①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吸)血的事件是硬气,昧于某些世事。②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对债务硬气,而昧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③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足以见其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在此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只挑“损己利人”,不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是柔石的硬而迂。注意:这里的“旧道德”,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指旧有的道德。旧有的道德是两重道德,即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柔石能从中挑出“损己利人”因素的旧道德,显然是被压迫者长期形成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说明,柔石信奉“损己利人”的道德准则,在他是长时期的、是自觉的。写柔石的转换,这指的是他想写反映一个长工的一生的长篇小说(刚开头,还没有完成),因为疑心这是发源于冯铿的主张,所以写了冯铿,这样顺笔叙及冯铿,转笔自然。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好象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辞,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的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 ,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认为她“并不美丽”,正可见这段回忆细节的真实。(四)总结、扩展设问:作者对白、柔二人的回忆在组织材料、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1.引出人物的方法不同。文章开头列举当时报章对这件事的不同态度,自然叙及一些隐约其辞的文章,如《白莽印象记》;写柔石则是前有铺垫,又有对比,引出关系非同寻常。2.人物的侧重点不同。写白莽,主要是围绕三次见面的情形展开。而写柔石主要是围绕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的。问:为什么选材有此不同?这是因为鲁迅与白莽交往较少了解不深,因此尽可能地把见面的详情都回忆出来。与柔石则交往多年,接触较多,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次见面的情形全记录下来,因此作者从性格着眼,体现出对柔石的全面充分的认识。3.表达方式的运用不同。与白莽的三次见面,多用记叙性文字,只在回忆自己赠予白莽的两本书落到“三道头”手中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等议论,表达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对于柔石,则多用夹叙夹议的文字。同一篇文章中,能够做到对不同的人物在写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生活实际与创作意图。(五)布置作业认真阅读课后的补充材料,对柔石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 重点体会七律诗及典故的作用,体会文章曲折隐晦的笔法。(二)整体感知三、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烈士的被捕及作者内心悲愤的情感,使文章达到了高潮,有力地揭示了中心,所以应仔细体会。(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如果缺少这一节,就会产生缺陷。1.有些事情不能乘此作些说明,如白莽即殷夫,若不交代清楚,下文柔石信里提到殷夫便会突如其来。2.不能写出新送出的一本书又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也就不能由痛失好书而暗寓痛失很好的青年的感情,感情上升的链子便缺了一节。“练习德文”几句,一方面写作者和白莽的关系,一方面为下文柔石学德文伏笔。第四部分:写柔石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烈士深切的悼念。(全文重点)这一节,基本上依柔石被捕前后的次序来写的。由记叙柔石的信息而扩及同狱的其他四位青年文学家,又处处由柔石写到自己,这样就在柔石被捕前后这线索上把狱中和狱外交叉起来叙述了。先写与柔石的最后一次见面,详细写下了年、月、日、时,表示对这次会面的难忘,连用两个“竟”,表示事出突然,在意料之外。“印书的合同,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柔石被捕时袋里藏着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所以传说官厅正在找鲁迅。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说官厅“不明不白”的地方就含蓄地点明了这层意思,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含意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是不准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都隐讳曲折地对反动当局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鲁迅在说到自己不得不作暂时的避难时,插入《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逃避差役追捕的故事。据说宋朝有个高僧反对秦桧,秦桧派何立去捉他,他听说有人捉他就坐化了。鲁迅引用“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这个偈子,是借用它一个“走”字,以表明作者对反动派追捕的对策。在鲁迅看来,像高僧那样不觉悟的“奴隶” ,他们盼不到剑仙侠客来救自己,只好坐化来脱离苦海。鲁迅批判了那种不敢起来与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只能用死来摆脱苦海的消极态度,说明自己的出走,并不是害怕逃跑,“我不是高僧”是对高僧的批判,我还有“有生之留恋”,表明鲁迅的“逃走”是为了要活下来继续与反动派作斗争。当时,“官厅”正在追捕鲁迅,鲁迅用了秦桧派何立来捉高僧的故事。这里并没有出现秦桧的名字,但只要读过《说岳全传》的人就会明白何立是谁派去的。鲁迅把蒋介石比作买国贼秦桧,写得比较隐讳,这是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柔石被捕,作者受到牵连,但作者一心只惦记着柔石等人。见着柔石从囚系中写的信,算是得着了一点确信。作者把第一封信全文抄录,正面、背面、书写格式都照原样录写,然后逐句解说,赞扬他努力学习,领受他的关心,而对他把官场看得太高的错误,也给予了批正。第一封信中“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哪里知道”,周先生即周树人,指鲁迅,鲁迅的地址,他当然是熟知的,但他始终保守秘密,未予透露,又通过写信的机会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在马路上行走,柔石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此时此刻,却是在担心鲁迅不要遭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流露对战友的关心热爱之情,感人至深。第二封信,由于“措词非常惨苦”,更加重了作者的担心,文中关切惦念之情,不能自抑。这一节写了柔石囚狱时传来的确信和谣闻。确信,就是他写给同乡的信。鲁迅为这封信勾出了三件事,它和前文柔石性格特点正好吻合。“他的心情并未改变”、“也仍在记念我”,足见其硬气。“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这纯然是他的迂了。狱中传出的信息和狱外战友焦虑结合着记述,有关狱中的谣闻和作者的谣闻各用一语相及,前者重点,写得详细,后者简略,也足以表达当时社会上风风雨雨的气氛。再述凶讯传来前的不安和得知噩耗后的悲愤。“天气愈冷了,我不知柔石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体现鲁迅对青年作家所虑之多之深。文字突然出现转折,得到柔石被害的确信,用准确的人物、时间和中弹数愤怒地揭露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反动派“杀人如草不闻声”越要把这次虐杀隐藏起来,鲁迅就越要具体揭露出来。)“原来如此!……”单独用一行四个字,两个标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怒的感情,并将难以表述的愤怒、哀痛之情浓缩在这四个字和省略号里。接着把听到的噩耗时周围沉静的气氛写了出来,并说: “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前一句说悲愤埋得更深了,后一句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感情一深就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习惯,在沉静中恰恰更难去掉,便又从沉静中涌了上来,于是就在客栈中吟成一首七律诗,大意如下: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门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着我黑色的衣裳。由于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用一副木刻来代替,这种纪念“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两个小段里记述的一诗一画,凝聚着鲁迅的血泪和悲愤。最后,补写了与这次遇害的李伟森、胡也频的关系,又从白莽的遗物发现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诗,作者录下,既表示对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白莽的崇敬,也可以借此作为五烈士革命精神的写照。(四)总结、扩展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中作者采用了隐晦曲折的笔法、严谨的结构,赞颂了烈士的崇高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革命青年的罪行。(五)布置作业熟悉和背诵鲁迅的“惯于长夜过春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课时(一)明确目标对文章进行总结并进行扩展阅读。(二)整体感知文章第五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便于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完成分析文章的基础,应更进一步对文章的特点有一整体上的把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组成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背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下面一句,重复第四部分中的语句,深化第四部分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点明了“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根由,深化了鲁迅在文中所表露的感情的重压和深切的怀念,也说明了这次事件所造成的无可估量的损失,控诉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其次一个自然段,陈述自己的这篇文章无法尽意,为了说清“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便借“现在我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忽然煞尾的原因,以今例古说清自己的“没有写处”的原因。引用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无言论自由,确实无写处。最后一段,抒发作者悲愤之情。共三句(句群),第一句控诉反动派的罪行,诅咒这个黑暗而恐怖的社会。这种控诉和诅咒是以对烈士的爱为基础的,这当中即有爱,又有恨。设疑:“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一句为什么不用感叹号或问号呢?用问号就改为设问句,但不要回答,因为作者已把答案摆出来了,如改为感叹号,变成了作者的长叹息,而鲁迅愤怒得连长叹也不需要了,他用的是斩钉截铁、明白无误的陈述。第二句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第三句,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四)总结、扩展1.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对烈士的爱对敌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如,在记叙柔石任劳任怨,他的迂,他的关心别人之后,作者写道“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这既是记叙柔石的性格特点,也是对柔石的评价和赞美。(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的“在一个深夜里……”一段,第五部分“前年的今日……” 一段,既是纪实,也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怀念(记叙、抒情),在白色恐怖之下,某些内容、感情、只能让读者去体味,去感受。2.结构特点:段落联系紧密,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详略得当。本文由许多零碎事情或片断组成,但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就是五烈士的互相交往。把各个片断连接起来的第一部分写送书信给白莽,补叙由柔石送去的;第二部分写柔石,由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敌人手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悼念烈士”这根红线贯穿始终,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3.在选材上,以柔石为重点,白莽次之,兼及另外三们烈士。其中又以他们被害的事件为中心连带写他们一系列革命活动。这是因为鲁迅与柔石关系密切,对他接触较多,了解也最深,所以占最大的篇幅。与白莽交往次之,份量少于柔石,至于冯铿等三人,或仅见过一面,或未见过面,便略写或一笔带过。总之,以鲁迅对这些青年了解的深浅来作为详略的依据。作者同烈士交往中精选最能表现思想内容的材料,通过烈士们的一言一行、一本书、一个名字、一点印象、一封来信、一首诗等生动回忆,极为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抒发了悲愤的感情。4.对于向子期的《思旧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适当引入课堂,介绍其背景和文章的内容。(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