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荷花淀》教学实录

ID:837878

大小:5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花淀》教学实录——李强老师上高三阅读指导课记录、整理:夏云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荷花淀》这篇课文。昨天我布置了二个预习题,不知道同学们思考得怎样了。展示PPT:1、小说为什么花费大量文字描写景物之美?2、小说中有哪些生动的语言(对话)细节描写?请举一二例说明、阐述。师:为了更好的作出理解,我想让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告诉我,你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想法。(读后)生:用大量文字写景物之美,更能体现文中人物对家乡的热爱。师:是的。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是在出现人物行动之前就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景物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意义呢?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与环境,景物属于环境描写,它被设置在不同的情节处应该具有不同的意义吧?现在,我请大家看一下这段歌词。展示PPT(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学生凝神关注)师:这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演唱者是郭兰英。电影的背景是朝鲜战争,据说这场战争结束后周围的山都矮了一截,可见战争之激烈。大家知道这首歌是在电影的什么时间段唱起来的吗?(略顿)歌声响于一拨战事与下一拨战事之间的短暂间歇期间。之前战火纷飞,造成了遍地伤残,当炮火暂歇,战士们拖着伤残的身躯略作调息的时候,这首歌开始唱响了,然后又是炮火连天。试问,为什么这样一场恶战要穿插进这样一段抒情的思念家乡的歌曲呢?我希望大家将这个问题与屏幕上第一个预习问题放在一起来对比思考。同桌间先讨论一下吧。(学生激烈讨论,教师巡堂。之后,学生代表发言。)生:我觉得《荷花淀》中的人物采取行动,为的是保卫国家,家乡美好是人们奋力保卫的原因;在人们眼中,家乡被歌颂得越美好越能显示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在与电影片段对比的时候,我确实发现了描写家乡内容的文字出现的环节不一样:课文一开始就出现这样的景物描写,而不是像电影一样在高潮部分出现。我很想其它同学帮我分析一下这样安排有什么差别。生:说得有道理,我也曾想过,电影中为什么插入铿锵有力的歌曲来渲染气势呢?生:二种表现家乡景物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环节是有特殊理由的。因为它们各自出现的背景不一样。《荷花淀》中写家乡美为后面痛杀鬼子做了铺垫。电影中唱家乡美的歌曲之前,场面已经很惨烈了,如果再唱着“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之类的歌的话,奋斗者不断地经历着拼杀,苦难似乎无休止,那么可能会使人的信仰变得不坚定;用《我的祖国》这样的优美的歌词,可以给人安抚。小说的成功处在于,抓住了矛盾,在矛盾的展开中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很能感染人……(学生讲了很多,很精彩,故来不及全部记录。)师:你讲得充实丰富。我希望你能用三句话来概括刚才说的内容。生: 我认为,景物描写看似与文章情境矛盾,实则是其中人物保家卫国的根本原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相关;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节奏,这将影响到景物描写出现的位置。师:是的,这些用来展现家乡景物的描写或歌曲,全都暗示了作品中的人物浴血奋战的原因;只不过电影里保卫的是祖国,我们学的小说里保卫的是家乡。被摧毁的东西越美,给人的震撼就越大;从《上甘领》的设计来看,居然在一小段惨烈的战争后唱起这么柔美的歌曲,接着士兵们进行了更英勇的厮杀,我们是否可以体会到:捍卫美的人可能有我们很难想象的行为。所以说,电影是艺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请大家看一下注解一。(生默读后)师:谁能告诉我,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白洋淀”,而叫“荷花淀”?生:“荷花淀”这个地名本身就承载着美了。师:对啊,连标题都体现了作者对细节问题的关注。那么我们就以关注细节的态度来思考第二个问题吧。(学生举了一些例子,教师及时补充有价值的细节。)师:据说某位编辑在看了孙老先生的小说后做了标点上的修改。孙老先生看后就发火了,他认为修改后“小说没有了”。请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展示PPT:【对话赏析】比较: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原稿)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编辑修改稿)(学生思考交流后,代表发言。)生:被改动的标点隔离出二种感情。一是对丈夫行为的支持,一是对家里的担心,这是对两件事情产生的心情。原文用句号,显示了女人二种感情的矛盾;如果用逗号,女人就成了拉丈夫后腿的人,那样会破坏人物形象。编辑的修改给人物塑造抹上了一点点黑色。师:你答到了点子上。标点运用的情况不同,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别,这里我还想提一下和语言无关,却与标点运用的艺术相关的其它例子。展示PPT: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师:同样是写水声哗哗,为什么第一句每个“哗”字后面都用一个逗号,第二句却在叠词后才用逗号呢?我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然后把你朗读时技巧处理的理由阐述给大家听听。生(朗读后):第一处,逗号使用的情况,令人感觉比较舒缓、宁静,应该读得慢一点;后来日本人来了,心情不一样了,象声词也重叠起来,最后用了感叹号,显示了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被逗号隔开的象声词应该读得稍微快一点。师:是的,第一次写水声的时候,具体情境是女人们一边想丈夫,一边划船,给人宁静的感觉;第二次写水声时,女人们划着船在躲避日寇,有些紧张。如果将两处水声交换一下位置,会很怪异。(教师将二处水声交换位置念了一下,学生笑。)师:大家现在应该感觉到了,不同的标点,体现的氛围完全不同。现在让我们回到语言描写的细节上来。请找到“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些文段,然后大推荐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来读男女主人公说的话,其它陈述语大家一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人物语言包含的情感。(学生读后)师:刚才的人物对话中,有些句子后来是经常被引用的。比如妻子看到丈夫老是去加班,顾不了家事,就会说“你总是积极的”。更精彩的话是“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大家觉得这些话里面包含着哪些意思? 生:这些话体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支持,但是丈夫面对的毕竟是有生命危险的事。她的话里除了支持,应该还有埋怨丈夫的意思。师:对啊,就像生活中做父母的对别人说“我儿子老坏的”,其实还包含着爱。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下《红楼梦》里的几个片段。展示PPT:(看见贾宝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师:同样是初见对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他们的心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将心理活动交换一下位置,我们会有什么感觉?(教师试着交换言辞,带感情的读了一下,学生笑了起来。)生:那样就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了。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下面有两段话,它们再《红楼梦》中是先后出现的内容,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想法?展示PPT: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生:这些话体现了林黛玉的细心,她注意到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师:对,同样是问读书的事,林黛玉前后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在贾母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以当贾宝玉再问时,林黛玉为了避免得罪周围的人——比方说三春姊妹——就把自己的姿态降得很低了。现在请回到课文中来,我希望有同学再找出一处语言描写上的细节。请你想清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出现的对话,希望同学们能再次体会《荷花淀》中对话的精彩。生:我注意到了“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句话。这是女人去探望丈夫的途中,面对同船的女子们所说的话,体现出她想去看丈夫,又很害羞,但又不想被人看成是落后分子的复杂心情。生:我认为拔高一点看,这些话是符合那个时候的农村女性传统观念的文字。想说却又不全说出来,令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犹抱琵琶半遮面”。师:“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女性的美德与吸引力。但是中国古代的女子中也有例外的人,比如崔颢的《长干行》是这样写的:“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板书全诗)。这首诗写的主角是一位女性,诗中女性看到一个帅哥,就向对方发问,还主动告诉对方,自己住在横塘。有人说写的是现代女性的心理,你是否认可?华东师大的钱谷融教授认为很少能读到这样的唐诗,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查询。 现在下课时间快到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根据今天讨论的内容,用最简单的话归纳人物语言、对话描写的作用。生:今天的课让我认识到,成功的语言、对话描写可以体现人物性格、心理乃至思想。对话能反映生活气息,而要写好对话,首先得关注生活。师:你理解得很准确,我相信这样的理解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面对高考时的阅读理解;下午我们来讨论相关的现代文阅读习题。下课!【注】李强:上海市育才中学特级教师。这节课的对象是高三学生,开课时间是2012年9月19日下午第二节。融艺术性与实效性于一体——听李强老师上《荷花淀》有感弁山校区夏云陶今天下午听了李老师给高三学生上的课。这一天,李老师有二节课,这二节课有教师的引导,有学生的鉴赏,最终又用练习夯实了思想,给我的感觉是一次融课堂艺术与教学实效于一体的精彩的授课。育才中学的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在李老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刚开始听课的时候我连李老师针对的是哪个年级段的学生都有点糊涂,因为他先给了听课老师一张练习纸,那时我以为他会上专题练习分析课;后来他让学生阅读课文《荷花淀》,我又以为他针对的是高一或高二年级段的文本阅读。最后我才发现他采用了以高三文本为载体,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找到现代文阅读的某种路径。所以,我听的时候,感觉到了语文课应有的细细阅读、慢慢欣赏的优雅的学习氛围,感受到了师生融洽的关系,和谐的课堂环境,有效的预设与自然的生成;同时也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负责,有效面对应试教育的审慎的风格。铃声刚响,李老师摆出了二个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思考的问题。这二个问题使得教学的内容集中起来,但也给我一种错觉,我以为这堂课会比较严肃、比较沉重。我知道二个问题可能是二个教学目标,也可能是专题训练的二个切入点。按照一般上法,无非是让学生进行筛选、理解、提炼、组织,基本就可以完成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但是李老师忽然宕开一笔,插入了《上甘岭》的主题曲,让学生了解歌词展现的家乡风貌,以及在电影中所处的环节;李老师还和学生一起动情地哼唱这首歌曲,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我一直认为“要想对景物描写有深切的感受,必须近入作品设置的情境”,当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人物时,当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时,我们的理解才会全面,我们才能更具体地捕捉甚至还原人物的状态、心理,体会作者的意图。现在的学生很容易把自己看作解题的机器,所以就慢慢地变得缺乏“想象力”“联想力”了,面对景物描写,很多学生往往不会先在脑中用再创造的方式使形象浮现出来,形象思维不足的话,一旦碰到阅读理解就只能答一些粗糙的言辞,甚至可能曲解作者的情思。在我看来,李老师的课上最有价值的一环就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课堂教学中的铺垫、预热,这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环节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思维饱满、情绪丰盈、素养提升。 在电影插曲与《荷花淀》开头景物描写位置设计原因的挖掘与产生效果的对比讨论中,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思维非常活跃,阐述非常精彩;我在下面听课都被感动了。学生高质量的发言,让我再一次领略了育才中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风采。李老师上课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在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饱和度的时候,李老师用极为凝练的言辞进行了小结。总的来说,李老师让学生将视野扩展到自己接触过的其它生活资源中去,通过对比来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这体现了拓展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就我听过的课而言,不少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拓展阅读,往往是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相脱离,或者无法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第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李老师又顺带解题,阐述了课文标题不叫《白洋淀》,而叫《荷花淀》的原因。这样的小结形式,给我一种有放有收,水到渠成的感觉。接下来李老师便让学生探讨第二个问题了。李老师选择了文本中几处语言描写的细节。所选言辞都是很细微的,但确实最能体现作者的独到匠心。第一个例子,李老师将“标点运用”这个知识点融合在了里面,看似讲标点,实际上解决的问题高于其上。我一直认为,标点符号的作用应该是“帮助我们看清楚文字的层次”,这一次李老师举的例子可以使听者感悟到“标点符号运用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更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我本来以为学生不大可能做出精彩的解答的,但是学生却答得既快且好,我看这仍然离不开前一个问题的预热环节的帮助,因为当时学生已经进入了文本的情境,教师虽然没点穿,但是学生已经自发地“在具体情境中思考文字的意义了”。因此,事后想想学生答得精彩而准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不过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更为细微的文字。在这个环节里,表面上看,有的例句分析是让学生关注标点的运用,有的例句分析是让学生关注拟声词、用词节奏,有的例句分析是让学生关注潜台词;但实际上阅读指导的落脚点是一致的。李老师用这三处特点各异的文句,让学生学会根据人物所处的具体情境、具体的背景、前后情节的关联,深入体会小说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阅读离不开对“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的鉴赏体悟,但是要得到准确的阅读感受的话,绝对不能将这三个方面孤立起来对待,而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三要素各自的表现、展开的过程中,它们应该存在着相互推动的作用,这种相互间的推动仍然得以进入情境、善于联想为基础。所以,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答案是可以逐渐丰满起来的,要做到让学生的答案以丰满的姿态呈现出来,很多时候是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的。在第二个问题的探究中,李老师仍然保持了重视课堂艺术性、感染力的风格。拉进文本作者生活轶事,补充“林黛玉进贾府”的对话片段,这些教学环节,同样有为深入探讨问题预热的效果,同时起到了拓展对比、触类旁通的效果。我认为,拓展不仅要有效,还得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让它成了课堂的主要成分,最好还能起到调节课堂节奏,使课堂呈现动静相生的面貌的作用。李老师每一次引入其它素材都是很及时的,很简约的,也是很有效的,它使得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展,理解更为深刻,也使得课堂更为生动丰富了。最后,李老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总结了高考时阅读理解解题时应注意的二个要点,使得学生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在之后对下发练习的探讨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良好反应,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总而言之,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带着学生享受美文,不知不知觉就帮助学生了解了一些应试时需要具备的解题意识,就是李老师这堂课的主要特色。讲究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结合,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