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ID:838021

大小:65.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毕业论文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汉语言文学本科分校:XXXX姓名:XXX学号:123456.. .目录内容摘要…………………………………………………………………3关键词……………………………………………………………………3正文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4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12(一)从叙事策略上看…………………………………………………12(二)从价值追求方面看………………………………………………12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13结语…………………………………………………………………15参考文献……………………………………………………………16..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内容摘要:赵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落后的但却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山区农民家庭,他一贯追求通俗化、大众化,追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他在农民土地上出生、成长、工作,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在农民中间创作,农村生活是他创作的土壤。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也是最能说明其特色的作品之一。关键词:赵树理民间文学传承性变异性人民性赵树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无论是选题、.. .情节结构、叙述表达,还是人物形象、语言对话,都富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结合当时农村斗争的需要加工提炼而成的。小说发表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源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就主要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的理解。我认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我们可以称其为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一些常见的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格式,在人们口头世代相传沿袭长久。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并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赵树理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而赵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故事为中心结构小说,较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 .赵树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从“米烂了”到精心梳装打扮,赶到区上去闹,则表现三仙姑假装迷信、泼而且赖的特征。同样两个落后人物,放在同样环境中,却能将其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如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中国古代小说大都注重故事性,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头绪杂杂,小说主要是讲故事,很少有静态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五四”新文学较多地使用典型化手法,围绕少数几个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层层铺垫,写出性格复杂的人物。而赵树理则是长卷式地展示生活。也不是很讲究写人物心理,深入挖掘。人物包裹在故事中。②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他常常采用大故事套用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作品的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最后必定交待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来龙去脉,都有头有尾。《小二黑结婚》是一个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宜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结局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受到惩罚,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已有了好的变化,实现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注重故事性,还使他的小说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在三组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那些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描写,往往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段落。在这方面,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妙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变化。他的作品总是从头说起,不打断、不跳跃,注重故事的连贯性。他的这种特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受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响,传统白话小说就是这种“从头说起”,连贯叙事的结构。其次,要照顾中国农民的欣赏能力和欣赏习惯。赵树理的写作有一个定位,就是写给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看,就是让那些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就能看,然后读给完全无文化的农民听。.. .以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赵树理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③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赵树理对农村生活非常非常地熟悉,他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作品题材看乡土情结,《小二黑结婚》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的迫害和家庭的阻挠而发生了波折落后的家庭中成长了进步的新一代。作品描写恶霸势力受到应有的惩罚。落后的阻挡社会进步的人物,也陷于逐渐觉醒的群众包围之中,受到了应有的嘲弄和批判,并终于被迫实行自我改造。《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歌颂了农村社会的长足进步,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因而立即得到农村中要求民主改革的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赵树理的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品的人物安排上。赵树理的乡土情怀生动地表现在他对人,具体地说,是对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上。在他的思想观念中,人———农民,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现实中的落后或消极人物。。作品生动地塑造了农民中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是个善良但胆小怕事的老农。他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和包办婚姻制度。由于迷信,他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结合。三仙姑则是一个沾染着好逸恶劳等恶习的妇女。她用装神弄鬼掩护轻浮放浪的行为,为贪财而出卖女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深刻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上的落后面,从一个方面表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但是,无论是恶霸的逞凶或家庭的阻挠,都无法压制小二黑和小芹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意志。他们坚强不屈地进行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终于取得了胜利。另外,《小二黑结婚》的三仙姑的性格和心里状态描写,极为幽默风趣,除了批评外,也能看出作者对三仙姑作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的同情。④语言通俗化早在1940年赵树理就公开强调文艺的通俗化,追求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赵树理在自己主编的《大家看》副刊上,从小说诗歌到快板相声,从话剧歌剧到杂文语录,从鼓词猜谜到笑话歌谣,均亲自主笔。1942年赵树理主张“通俗到底”,并倡导建立“通俗文艺社”,连他当年的衣着打扮据说也很“通俗”,他头戴毡帽,上身穿家乡棉袄,挎包里鼓鼓囊囊,下身是军绑腿,煞是有趣。而《小二黑结婚》的成功,使赵树理在艺术上更加坚定地去追求通俗美,走出了一条文艺大众化之路。赵树理的作品把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低的识字,甚至不识字的人,所以他的作品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赵树理长时间在农村生活和工作,既熟悉农民的心理,也熟悉农民的语言。语言上农民易于接受,这与赵树理深入农民,农村,与农民真正成为一体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赵树理对乡土的热爱,特别时对农民的情感。所以,赵树理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作品中语言的口头化,《小二黑结婚》便是其中的典范。这篇小说语言的口头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语言的口语化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非常出色的。他的小说完全没有“五四”以后一些小说的欧化句式或“学生腔”.. .,又不用未加工的方言土语,注重对群众口语的加工提炼,使其语言既通俗化,大众化,又不粗俗,简陋,是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不仅人物对话如此,就连叙述。描写也是这样。郭沫若在谈到赵树理的创作时,也特别称赞他的语言,说他的作品“最成功的是语言。不仅每一个人物的口白恰如其分,便是全体的叙述文都是平明简洁的口头语,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新文言臭味”。周杨也指出,他的语言“是真正从群众中来的,有是经过加工洗练的,那么平易、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作者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采用了大量的群众口头语言,又不用未加工的方言土语,注重对群众口语的加工提炼和艺术锤炼,使其语言既通俗化,大众化,又不粗俗,简陋,是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最终形成了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书面语言。比如小说在描写三仙姑时,说他“老来俏”、“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当她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而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的“恨不得一头碰死”。在写金旺兄弟当年的所作所为时,说他们“又作巫婆又作鬼,两头出面作好人”,当他们的恶行引起群众的公愤,大家列举他们的罪状时,“你一宗他一宗,从上午说到太阳落。”二诸葛替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二诸葛经过“掐算”后,认为“千合适万合适”,而小二黑却“不认帐”。除此之外,像这样的口头化语言在作品中还有很多,读起来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1、语言的形象化赵树理的语言之所以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是因为他特别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要考虑群众的语言习惯,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这是真正热爱农民的象征,写农民看的懂的东西。他说:“.. .我既是个农民出身而又上过学校的人,自然是既不得不与农民说话,又不得不与知识分子说话。有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乡,向乡间父老旯弟们谈起话来,一不留心,也往往带一点学生腔,可是一带出那种腔调,立时就要遭到他们的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点乖,以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翻译成他们的话未说,时候久了就变成习惯。说话如此,写起文章来便也在这方面留神——“然而”听不惯,咱就写成“可是”;“所以”生一点,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换成顺当的字眼儿,他们就不愿意看。字眼儿如此,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句子长了人家听起来捏不到一块儿,何不简短些多说几句。“鸡叫”“狗咬”本来很习惯,何必写成“鸡在叫”“狗在咬”呢?”赵树理的语言考虑群众的语言习惯,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再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这是真正热爱农民的象征,写农民看的懂的东西。小说《小二黑结婚》的语言就带有农民所熟悉的强烈的形象性。小说中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么形象的话,把四十五岁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类似这种生动形象而又为农民所熟悉的语言,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比如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先写她换上新衣服、新长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形象,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对传承性特征,有些人对此.. .有不同理解的。过去有的学者认为传承性就等于因循守旧。他们特别着眼于民间作品中某些传统观念和古老意识的代代相传。例如,散文故事传承下来的禁忌观念,季子继承权观念及母系社会意识的残留等等。他们往往根据这些得出民间文学“封建”、“迷信”、“落后”、“保守”等结论。而事实上,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并非如此,《小二黑结婚》就表现它在内容方面的质朴、健康的现实主义传统。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同他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的文化人格有关。如祖父对他进行的“三字经”、旧的封建道德和宗教的格言的教育;父亲的打卦算命看风水;特别是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如“八音会”对他的影响。当然还有“四书五经”、《庄子》等文化典籍的熏陶。青年时期则受到了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民间曲艺,他对家乡戏“上党梆子”的热爱可以说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不光爱看戏,而且还爱自唱自乐,并且亲自写戏。可以说,他的文学写作,正是对这种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的继承和发展,其血液和灵魂正是这种民间性的曲艺文化。其实,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之前,他就已写了《打卦歌》《歌生》《盘龙峪》《打倒汉奸》《韩玉娘》《邺宫图》《再生录》《变了》《万象楼》,还有做报刊编辑期间所写的大量的及时服务于读者需求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说唱性的,包括“有韵话”、鼓词、快板、章回小说、剧本、小戏、故事、杂文、新体通俗小说等等,可以说其涉及到了民间文学的方方面面。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生活一起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充沛的生命力。虽然赵树理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但他的小说创作的目的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社会启蒙,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他非常重视民间文学,在传承民间文学优秀的一面的同时,他又剔除了其中封建落后的思想倾向。变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叙事策略上看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虽然对传统小说的叙事策略有很大程度的吸收,但他是绝对不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盲目的沿袭者,他大胆摒弃了民间文学中单纯追求趣味和节外生枝等特点,对其进行改造。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动人,因果关系紧密,语言极度口语化,形象鲜明生动等是赵树理从传统小说叙事那里吸取出来的。但这一切又都是经过改造的。旧式的评话,章回体小说有一定的程式、套子。诸如“有诗为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赵树理或者彻底抛弃它们或者对其进行改造。赵树理把原来评话中的叙、评分开的俗套改为在叙事中通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他把原来章回体很讲究的对偶标题改为言简意赅的口语标出。如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应用“斗争会”“三仙姑许亲”“拿双”这样的小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赵树理对传统小说叙事策略的改造继承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在读小说《小二黑结婚》时往往会发现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艺术技巧。熟悉是继承和发扬,陌生是变异与提高。这些都说明了赵树理和农民的艺术趣味既有认同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②从价值追求方面看传统小说.. .虽来自民间,但后来又许多都经过了封建文人的创作参与,加之民间本身的思想价值取向的杂芜性,这样就使中国传统小说在平民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极复杂的一面:有封建迷信、宗教轮回说;有替地主阶级宣扬他们的道德标准的;也有江湖义气等等。而赵树理使“五四”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五四”精神是他的主要人生追求。所以,赵树理的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都是和中国如何摆脱落后,不断进步相关的: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问题;农村中先进、落后两种势力对比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从农民的角度切入的,但不能因为是农民的角度我们就说是落后的、保守的。赵树理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观念是和传统的白话小说理论有着本质区别的,他的标准不仅仅是通俗,更是要起到启蒙作用,绝对不是以往有些作家为了金钱而创作的价值取向。如小说《小二黑结婚》就表现了一定时期的农村的阶级斗争,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农村的阶级斗争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赵树理在对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描写中,突出表现了农民先进分子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与成长,体现了农民的阶级觉醒。觉醒了的农民是生活的主人公也是赵树理作品的主人公,进步的光明的新生的东西是他作品的基调。农民是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他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如:小二黑、小琴等,他们是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新一代的先进的农民形象,他们敢说、敢干,对革命斗争,对创造新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心,他们对党对人民政府无比信赖。赵树理对农民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描写是过去描写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所未曾见过的。总之,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等因素都会让民间文学具有变异性。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人民性这一命题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挑战。.. .《讲话》的精髓在于人民性思想,而人民性思想的精髓则是人民本位和生活本位。人民或大众这两个范畴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讲话》中二者的关系一直互为因果,脱离人民也就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就会“生活空虚”,“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所以,他号召文艺家必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就是“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中国文艺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和检验,人民性始终是文艺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是文艺的永恒生命。赵树理是一位杰出的人民作家。他一生倡导并努力实践文艺“为大众”的创作主张,写出了大量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生活、新制度的歌唱,对党、对领袖、对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颂扬等,是新民间文学的重大主题,其人民性更直接、更深刻。  《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  赵树理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他之所以能在文坛上脱颖而出,在文艺大众化方面成绩卓著,与他的出身、经历、修养、社会环境以及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奉行文艺“为大众”的创作主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赵树理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亲身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体验到农民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他对农村的经济状况、阶级结构、社会关系进行过细致观察,有着深切的了解。他始终与农民保持着血肉联系,对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感受极深。他亲眼看到农村文化市场被封建文化牢牢盘踞,农民所接受的只能是充满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的那一套货色。为了向人民群众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破除封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同时有感于“五四”新文学脱离人民大众,不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接受,他确立了文艺“为大众”的创作方向。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当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不当“文坛”文学家而当“文摊”文学家,这是赵树理“为大众”的文艺观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从这里可看出赵树理创作的根本目的。文艺“为大众”是赵树理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描写手法,小说《小二黑结婚》都充分体现了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间文学特征。他的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了起来。他强调继承民间文学的传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并不是简单盲目的模仿。他清醒地看到民间的传统文学存在着“缺陷”,需要加以“补充”改造。他摒弃了民间文学中单纯追求趣味和节外生枝等缺点,吸取了其中精华部分加以革新创造。也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独特的“.. .赵树理方向”。参考文献:a)黄永红.《赵树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b)刘泮溪《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1月号。c)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d)董大中,《赵树理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e)吕元明《论赵树理的创作》〔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年3月7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