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活动单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屈原列传活动单

ID:838474

大小:71.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屈原列传活动单共3课时编写人:孙自见刘强学习目标  :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  1、了解背景知识及屈原的生平事迹。2、浏览全文,重点研读1--3段。活动一:了解背景常识,朗读全文。1、背景常识。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汩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属()草稿惨怛() 帝喾()  蝉蜕() 滋垢()  浊秽() 泥()而不滓()者靡不毕见() 濯()淖() )既绌()   商於() 既咎() 眷()顾    唐昧() 憔()悴()  啜()其醴()物之汶汶()者乎 罹()难   温蠖() 汨()罗  活动二:小组合作,疏通1--3节。活动三: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1、指出下列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2、词语释义(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平伐其功 (6)王怒而疏屈平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3、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 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4、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 明道德之广崇 5、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活动四:文本理解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4--9节内容,把握重要文言知识点。活动一:小组合作,疏通4--9节。活动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1、 通假字(1)屈平既绌(2)齐与楚从亲(3)亡走赵,赵不内 (4)乃令张仪详去秦(5)使于齐顾反(6)厚币委质事楚2、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2)齐与楚从亲(3)楚诚能绝齐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6)臣请往如楚  (7)奈何绝秦欢(8)屈平既嫉之 (9)人君无愚智(10)冀幸君之一悟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词类活用(1) 厚币委质事楚(2)亡国破家相随属(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身客死于秦(6)秦虎狼之国(7) 时秦昭王与楚婚4、文言句式(1)大破楚师于丹淅 (2)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举贤以自佐5、翻译句子(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活动三:文本理解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2、 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10--13节内容,把握重要文言知识点。2、巩固练习。活动一:小组合作,疏通10--13节。  活动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1)被发行吟泽畔(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2、词语释义(1) 王怒而迁之(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不凝滞于物 (7)何不钸其糟而啜其醴(8)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9)受物之汶汶者乎(10)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1)适长沙(12)又爽然自失矣3、词类活用(1)短屈原于顷襄王(2)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其后楚日以削(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5)同死生,轻去就  4、文言句式(1)是以见放(2)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而自令见放为(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5、翻译句子(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活动三:文本理解。1、阅读第11自然段,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  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活动四:巩固练习。一、古今异义1、人穷则反本。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5、颜色憔悴。6、、形容枯槁。7、而能与也推移。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二、一词多义(一)实词:A、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2、其后秦欲伐齐(    )。                3、此五霸之伐也(    )。    4、坎坎伐檀兮(    )。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 6、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    B、志1、博闻强志(    ) 2、其志洁,其行廉(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C、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   )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4、举酒属客(     )                        D、约1、其文约,其辞微(       )           2、决负约不偿城(      )                 3、怀王与诸将约曰(        )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二)虚词【以】1、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皆好辞而以赋见称4、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5、其后楚日以削6、竭忠尽智以事其君7、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而】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6、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7、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8、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9、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为】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2、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答案:第一课时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属(zhǔ)草稿惨怛(dá) 帝喾(kù)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泥(niè)而不滓(zǐ)者靡不毕见(xiàn) 濯(zhuó)淖(nào) )既绌(chù)   商於(wū) 既咎(jiù) 眷(juàn)顾    唐昧(mò) 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 罹(lí)难   温蠖(huò) 汨(mì)罗   活动二:(略)活动三:研读1—3节内容,把握重要文言知识点。1、指出下列通假字(1)、(“离”通“罹”)(2)、(“反”通“返”)   (3)、(“见”通“现”) (4)、(“指”通“旨”)  (5)、(“濯”通“浊”)2、词语释义(1)、(熟练、熟悉) (2)(嫉妒)(3)、(写作)(4)、(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自夸、炫耀) (6)、(疏远)  (7)、(恨)(8)、(处境困难) (9)、(简约) (10)、(含蓄精深) (11)、(阐明) (12)、(条理,规律)  3、词类活用(1)、(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 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    (4)、 (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4、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状语后置)(4)、(判断句) (5)、 (被动句) (6)、(被动句)  (7)、 (定语后置句) 5、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活动四:文本理解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答:(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以下几个方面: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第二课活动一:(略) 活动二:   1、 通假字(1)、(“绌”通“黜”)(2)、(“从”通“纵”) (3)、(“内”通“纳”) (4)、(“详”通“佯”)(5)、(“反”通“返”) (6)、(“质”通“贽”)2、词语释义(1)、(担心、畏惧)(2)、(合纵)(3)、(如果)   (4)、(全部)  (5)、(第二年)  (6)、(往、到)  (7)、(断绝) (8)、(憎恨) (9)、(无论) (10)、(希望;全部) (11)、(表达)(12)、(一件接着一件)3、词类活用(1)、(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  (3)、(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形容词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5)、(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6)、(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4、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5)、(被动句) (6)、(宾语前置)5、翻译句子(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活动三、文本理解1、研读4——9自然段分析该问题: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2、 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第三课时活动一:(略)  活动二:1、通假字(1)、(“被”通“披”)(2)、(“常”通“长”)2、词语释义(1)、(放逐)(2)、(这班人) (3)、(效法)(4)、(面色)(5)、(形体、容貌)(6)、(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 (7)、(吃;喝)(8)、(洗头发)(洗身) (9)、(玷辱)(10)、(尘垢)(11)、(到)(12)、(茫然)3、词类活用(1)、(形容词做动词,说坏话)(2)、(名词做动词,效法)(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的) (4)、(形容词做动词,责怪 ) (5)、(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 把…….看轻)   4、文言句式 (1)、(被动句) (2)、(被动句)(3)、(定语后置句)(4)、(被动句) (5)、(固定句式) (6)、 (被动句)5、翻译句子(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来到了江畔,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叹。他面容憔悴,身体瘦削。(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一个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辱呢?(3)、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于是他创作了一篇题为《怀沙》的赋。于是抱着石头自己跳进汨罗江中以身殉国。(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但是他们都只能学习屈原的文辞委婉的长处,却始终没有谁像屈原那样敢于向君王直言抗争。活动三、文本理解1、阅读第11自然段,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答: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被发行吟,屈原仍在“吟”其志。近死的容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原因,屈原回答“全世混浊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玉”,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唯一手段。2、  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答:“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的鞭笞。活动四、巩固练习一、古今异义1、穷:古——处境窘迫。今——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钱;穷尽;用尽、费尽。2、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3、诡辩:古——欺诈的言论,今——无理狡辩,动词。4、反复:古——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5、颜色:古——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6、形容:古——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对人或事物的形容或性质加以描绘。7、推移:古——变化。今——移动。8、从容:古——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二、一次多义(一)实词:A、伐:1、夸耀 2、攻打、讨伐3、功劳 4、砍伐     5、砍伐  6、攻打、讨伐    B、志:1、同“记” 2、志趣3、意愿 4、标记5、志向、志愿 C、属:1、写作         2、连接,接续    3、嘱托、嘱咐  4、劝酒、邀                     D、约1、简约   2、条约、协议   3、订约、约定     4、条约、协议   (二)虚词 【以】1、介词,“用”2、介词,“用”3、介词,“凭借”4、介词,“因”5、连词,表示修饰关系6、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7、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8、目的连词,“来”9、连词,“因为”【而】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但是”“却”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3、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5、连词,表示并列关系6、连词,表示并列关系7、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8、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为】1、介词。“为了”2、介词,表被动3、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4、动词,“担任”5、动词,“制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