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史记》选读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二、屈原生平简介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任疏绌沉迁屈原的命运:爱国、正直屈原精神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第一段:思考:王甚任之的原因、表现第二段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外因:“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内因:“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怨”歌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创作《离骚》
《离骚》写了些什么?创作的动机是什么?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以刺世事
《离骚》的创作特色有哪些?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志洁行廉文如其人
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极度同情极度悲愤高度评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思考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千古忠贤,途竟一辙自况
《屈原列传》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第四—九段:前五段历叙屈原被黜之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这与屈原有什么联系?说明什么?意在强调由于疏远贤臣、听信小人,才导致楚国的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也说明屈原对楚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王听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这就是楚国众叛亲离、日益衰败的根本原因,舍无其他。
臣请往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怀王竟听郑袖秦昭王与楚婚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一、为臣角度,突出屈原的忠、贤二、为君角度,突出结果(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
第十——十二段: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交代屈原死后楚被秦所灭。3、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讨论: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何作用?明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第十三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本段共有三层含义:1、司马迁由屈原作品了解屈原心志。2、司马迁实地考察屈原行事而钦佩其人品。3、司马迁赞美屈原才干,说明屈原的为人和宁死不屈并非不可理解。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八、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九、思想内容:
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罹”,遭遇通“返”,返回通“现”,表现通“旨”,旨趣通“浊”,污浊十一、文言知识整理:
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黜”,罢免官职通“纵”,合纵通“贽”,见面礼通“纳”,接纳通“披”,披散通“佯”,假装;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词类活用:名作状在内,在外动作名,听觉,听力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恶小人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形作动,阐明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亡国破家相随属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4、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状,用厚币名作状,一天天地名作动,结为婚姻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形作动,诋毁使动用法,使……存,使……兴名作状,在内,在外名作动,效法,模仿
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第二年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1、“离骚”者,犹离忧也。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特殊句式:
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状语后置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定语后置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