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备课组中心发言人:课题:2传统节日第2、3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会写“舟、艾、团、热、闹”5个生字,重点指导“艾、热”。(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的顺序及对应的习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能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书写“艾、热”,能正确使用动词。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你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些节日吗?【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采取了复习法,让学生通过对韵文内容以及节日名称的回顾,产生更为浓厚的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二、精读儿歌,丰富认知过渡:这篇课文是韵文,我们该怎样读好它呢?(提示:读好节奏,押“ɑo”韵,读好韵脚。)用圆圈圈出每句的韵脚:炮、潮、扫、飘、桥、照、高、闹。(一)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1.接读游戏。(1)师生接读游戏。(2)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接读”游戏。2.问读小游戏。我们玩了有趣的“接读”游戏,大家在各种“接读”中已经能准确,迅速地知道每个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下面我们来玩个“问读”游戏,记住节日名。
什么节,人欢笑?什么节,看花灯?什么节,雨纷纷?什么节,牛郎织女会鹊桥?什么节,十五圆月当空照?3.同桌拍手读。(二)学韵文,记民俗。1.民谣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相应的习俗是什么?(师板书)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祭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七夕:乞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关注动词的使用,可适当拓展)2.交流对节日文化的认知。(1)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表示春天就要到来了。春节还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每到春节的时候,很多人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里跟家人团聚。过春节又叫“过年”,我们中国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窗花,还要给亲戚拜年。一家人在一起过年,大家的心情都很开心,见面了还会说一些间候、祝福的话。春节的时候,人们穿的都是好看的新衣服,到处都是欢乐喜庆的气氛,感觉到处都是崭新的,所以心情自然都非常开心。(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3)“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这一天主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据说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重要传统节日(简单介绍“屈原”)。(4)“七巧”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简单介绍“郎织女”)。“乞巧”也就是乞求上天让自己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5)“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简单介绍“嫦娥奔月”)。(6)“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时也会说“九九重阳”,“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一位数中又是最大数,因而有长久长寿的含义。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3.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齐读韵文,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不同节日的场景、画面。
4.选一两个说一说,你是怎样过节的?(完成课后习题二)5.引导学生按顺序串起来,试着背诵全文。【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先引导学生在朗读游戏中各种读文,熟读成诵;其次,和学生一起给文中的节日按照时间排排序,教学生背诵的技巧,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背诵课文。】三、交流拓展1.根据课文内容,在诗句或词句的后面写上相应的节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2.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四、指导书写(一)课件出示“舟、艾、团、热、闹”五个字。1.生观察书中“我会写”的五个字,。从构字特点和关键笔画着手,把握书写要点。2.重点指导“艾、热”。“艾”草字头横不宜过长,撇捺伸展,开合角度协调。“热”上面笔画要紧凑,强调第五笔是“横斜钩”,下面四点要体现笔画变化。(二)学生描红并书写。(三)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师生点评。板书设计:2传统节日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祭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七夕乞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第三课时指导完成作业
教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