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教案)2019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赛课教案)2019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案

ID:838683

大小:163.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年级语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课题传统节日第(2)课时教材分析《传统节日》一课是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识字韵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及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体会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课文配有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赛龙舟,既表现了课文内容,又可唤醒学生对节日习俗活动的记忆表象,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过节。课后练习“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属于“学表达”的练习。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习俗活动唤醒学生记忆表象是能说的前提,合作交流、反馈评议指导再练习是说好的保证。选做题:“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通过本课学习,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后在课下实践,鼓励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会过这些传统节日,一年级时学习过课文《端午粽》,学生对一些习俗较为了解,这有利于他们理解本课内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正确朗读课文,识记生字。然而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完全感悟传统节日所寄托的情感。针对这一状况,在第二课时前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来源、习俗等相关资料,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寄托的团团圆圆的情感。理念与方法由学生熟悉的春节序曲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感悟民族精神,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信息化环境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补充教学资源音频及视频前置作业(可选)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化支撑(环节上可选)设计意图环节1激趣导入,复现生字韵文1.播放《春节序曲》,你有什么感受?2.出示生字1.观看视频,感受春节的欢快氛围。2.读生字,和同桌一边拍手一边说出对应韵文。播放视频《春节序曲》。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节日氛围,复习韵文,为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做铺垫。环节2整体感知,补充农历知识1.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请你打开书31页,在课文中找一找并把它画出来。2.谁能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把这些节日排一排?3.出示日历:上边的阿拉伯数字是公历,这是现在世界通用的一种计时方法,下边一行汉字,比如十九、二十六、初三是农历,是咱们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计时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历可以提示农民伯伯什么时候种庄稼,所以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日期来过的。在农历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每月的第一1.圈出节日并汇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2.按时间顺序排成一排。3.找出春节。小组合作找出其他节日。4.把节日围成圆形。通过圈画节日,培养学生获取简单信息的能力。通过给节日排序,复习课文。简单介绍农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进一步了解节日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做铺垫。 天叫初一,正月初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你们看这是什么节?4.看着这些节日再背课文,最后一句“转眼又是新春到”,可是后面没有了,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怎么排,让它又回到春节。环节3合作分享,拓展节日习俗1.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展示ppt。2.总结:不论哪种形式我们都要和家人在一起团聚。3.出示古诗《上元竹枝词》。4.猜一猜这是介绍哪个节日的?从哪看出来的?5.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个场景的吧!一起来读读。6.适当总结: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完元宵,看完花灯,第二天就该带着家人的祝福,开始新一年的学习、工作,热热闹闹的春节才算过完了。7.下周,我们就要迎来什么节日了?8.出示《清明》。9.端午节吃粽子是和谁有关系?10.播放歌曲《端午即事》。我们现同桌交流喜欢的节日及习俗。1.介绍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2)放鞭炮。(3)年夜饭。(4)收红包(5)访亲友。(6)补充古诗《元日》读古诗,找出古人过春节的习俗: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7)续编儿歌。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3.元宵节。试灯风里卖元宵。4.回读课文: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5.介绍清明节。一束鲜花代表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6.回读课文: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课件链接。播放《端午即事》音频。播放《春江花月夜》音频。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每一个习俗都有其流传下来的意义。通过学习拜年手势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懂礼节、知进退的良好习惯。通过融入与春节有关的古诗,使学生感受到春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一年级曾学过《端午粽》,学生对端午节的习俗并不陌生,在此拓展相关的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屈原 代的作曲家把它编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唱一唱吧!11.投影出示中国传统故事。关于乞巧节还有一首古诗呢。12.总结:我们希望不论情人还是家人都能够团聚。13.不光我们赏月,古人也会在中秋这一天赏月,诗人们还边喝酒边吟诗呢。来读读这句诗吧: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圆月,象征着团团圆圆,即使远在他乡的亲人,也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彼此,这像诗中说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指月亮。希望自己思念的亲人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共同望着月亮盼望团圆呢。这就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心愿。14.有一首诗就是描写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情景,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想象着画面背一背吧。15.尊老敬老是7.配合画面背诵《清明》。8.汇报端午节习俗。可以吃粽子、划龙舟。9.回读课文:过端午,划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10.看图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读《乞巧》。11.回读课文: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12.汇报中秋节,这天人们吃月饼,赏月。回读课文: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13.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14.赏中秋古诗,配乐读。15.介绍重阳节,重阳节也叫老年节,这一天人们要陪老人登高赏菊。回读课文: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16.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学生在主题实践中感悟传统节日、享受实践中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在小组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小结的学习方式中,创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通过拓展古诗,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我们要陪家人一起,登高赏菊,期盼家人健康长寿。环节4升华情感,感受节日魅力1.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再来读一读。2.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愿望?3.总结:不论哪个节日,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聚在一起,共同感受家庭的温暖,这就是团圆。让我们记住这些传统节日,再来背一背课文吧!4.配合视频讲解:又是一年新春到,每一年的春节前夕,世界上都会有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就是春运。不论多远,我们都往一个地方赶,那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只要与家人在一起,我们就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传统节日的魅力。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节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情感;传统节日,表达着浓浓的亲情与关爱;传统1.齐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2.全家团圆的愿望。播放视频,升华情感。通过总结活动成果,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潜移默化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节日文化,流传的不仅仅是民情习俗,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谐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节日,传递的是人间的温暖和幸福。让我们弘扬先人优秀的传统,每个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团团圆圆,代代相传!环节5布置作业,丰富课外知识咱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了今天了解的这些传统节日,还有许多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找资料,下节课再跟同学们交流。与书后习题相呼应,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后在课下实践,鼓励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课堂评价方式学习效果我能背诵课文我能自主探究我能合作交流板书设计思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