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汉书》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他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苏武传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 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传唱不衰的民族精魂——《苏武牧羊》
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班固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与《史记》齐名,合称“史汉”《汉书》简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第1自然段叙述苏武的出身与奉命出使匈奴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第一部分
第2、3段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第二部分
第4自然段卫律对苏武威迫利诱,但苏武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苏武并痛骂卫律卫律劝降,威武不屈第三部分
第5、6段记述苏武被匈奴幽禁、流放到北海牧羊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生活经历流放北海 持节牧羊饮雪吞毡,此志不渝第四部分
第7、8段匈奴企图利用李陵与苏武的私谊来劝降,李陵以汉朝薄待苏武家室来动摇苏武意志李陵劝降 忠贞如一武帝驾崩,恸哭数月第五部分
第9、10段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临行前李陵置酒送别。苏武终于回到汉朝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第六部分
课文结构脉络苏武传汉匈矛盾,苏武出使(开端)因事扣留,卫律劝降(发展)放牧北海,李陵劝降(高潮)汉匈和亲,白发归来(结局)民族气节感动天地忠贞精神千载长存《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主题: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文本思考
一、详略得当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艺术手法探究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死于前!”\武闻之,南乡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的场合。①在谋反事发之时,与副使张胜的对照。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三种对照:
一、张胜与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二、卫律与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三种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
三、李陵与苏武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而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许时运不济,有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公元前119年,随卫青出征匈奴,兵败,引颈自刎。李广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但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李陵
同是劝降,卫律所言骄横无耻,面目凶恶可憎而李陵尽诉肺腑之言,但仍难掩变节的羞愧苏武怒斥卫律,却婉言拒绝李陵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张胜(贪生怕死)苏武(舍生取义)卫律(卖国求荣)苏武(忠诚为国)李陵(计较一己恩怨得失)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假如我是苏武》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