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义守道》课堂实录——从《苏武传》《李陵传》及相关选文谈气节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语文科李蕴婷师:今天很开心能够和这么优秀的同学们一起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探索之旅。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大声地朗诵投影上的三则诗词。师生齐读: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师:我们说这些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之人,气节之士,我们听过了很多“气节”,但是“气节”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一起去探寻,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气节”的内涵。首先,我们从苏武和李陵两人谈起。我们翻开文本,一起来做比较阅读,先来看《苏武传》的第三段和《李陵传》的第四段,当他们两个人面对同样艰难的处境是,他们最初的想法相同吗?生1:相同的,都想为国献身,李陵说如果兵败的话就死,苏武是宁可死也不愿投降。师:嗯,很好,请坐下。一开始,两个人都是想要死的,都想要为国保留颜面,他们一开始都有相同的想法,就是守节。但是,结果呢?生2:结果就是两个人都没有死成,都被匈奴俘虏了。师:哦,都被俘虏了,但有没有区别呢?生2:嗯,有的。李陵是投降匈奴,而且匈奴对李陵是比较好的,《苏武传》与《李陵传》中都提到了他被封王了。而苏武是既被囚禁又被流放了,所以就是匈奴对待他很不好。师:哦,那既然两个人都被俘虏了,为什么李陵会有好的待遇,而苏武却一直在受折磨呢?生2:因为苏武他没有屈服,没有投降,但是李陵投降了。师:嗯,很好,所以我们看到两个人的结局其实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两个人都想要去守节,但是最后能守节的是谁呢?生齐答:苏武。
师:而李陵没有做到守节,他投降了。所以,刚才那位同学说两人有不一样的待遇,因为他们一个守节一个屈节了。在为国守节这件事情上,苏武一直都是坚定不移的,所以请大家用最坚定的语气齐声朗读投影上《苏武传》第三段中的划线句。生齐读:“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师:他们两人一开始都想守节,但坚持下来的只有苏武,那李陵对于自己的选择有过后悔吗?我们到文本里面去找找。生3:嗯,我觉得是没有的,因为到了最后,《李陵传》的第八段,汉朝派人过来接他,问他愿不愿意再回去,然后他说不愿意再回去再受侮辱师:哦,你觉得他不愿意回去就是没有后悔这个决定?但是,我们深入文本,李陵他不想回去,他是担心什么呢?生3:担心受辱。师:他为什么会担心受辱?生3:因为之前汉武帝因为一个误会把他的家人都杀了。师:哦,在《李陵传》的第六段里面,交待了这件事情。那么我们说的这个“辱”到底是什么呢?生3:是汉武帝对他的不信任。师:哦,原来你是这样理解的,既然回去了皇帝都还是会误会我的,那我还是不回吧,所以你认为李陵是没有后悔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呢?生4:我要说的是《苏武传》第七段的“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师:从这一句你看到了?生4:他是把自己的选择看作是一种罪过的决定。师:嗯,很好,在第七段的最后两行,但是老师需要纠正你一个字音,是“kuì”然,而不是“wèi”然。那么老师认为,李陵他是有后悔的,我在《苏武传》的第九段,当苏武可以回去的时候,李陵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同学们这是一种羡慕之情啊,李陵他是有后悔的。而刚才有同学提到李陵不想回去“再受辱”,这是有更深层原因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请大家仔细阅读《苏武传》的第七段、第九段以及《李陵传》的第八段,我们小组讨论1分钟,然后告诉老师为什么他们两个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生讨论,师巡堂引导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生5:嗯,我觉得首先是他们两个人对于汉室的心理,李陵当初是被匈奴抓到的原因是交战之时汉室并没有派援兵过来,而且在他被俘期间皇上还将他的家族灭族了,就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解,李陵的心里应该是有不甘的,有怨恨的。但苏武就不一样了,苏武被捕的原因是他手下的人犯错,另一个是家里的原因吧,课文里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也就是说他的家庭应该是一直灌输他的是效忠汉朝的。师:嗯,很好,也就是说,他们小组认为,李陵是心有不甘,而苏武是一直心向汉室的,还有苏武被俘虏错并不在他自己。还有其他小组的意见吗?生6:嗯,我觉得当汉室的使者来匈奴接李陵回去并许他荣华富贵,但李陵却一直不愿回去,是因为李陵求的是名留青史。师:嗯,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李陵不愿再回去,“恐再辱”,因为李陵想要的不是富贵而是名留青史。生6:就是之前李陵是投降匈奴的,如果他再回汉朝的话,他是以一个“背叛者”的身份回去的,会遭到世人的唾骂。师:那苏武呢?生6:因为苏武在被俘期间是一直坚持爱国,绝不妥协的。师:那么从这两组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李陵是为了个人选择了屈节,而苏武是为国家,所以哪怕匈奴人给了他那么多的折磨,他依然坚定地不投降,我要为汉朝守节。所以,在苏武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气节”是什么呢?生7:是一种坚贞爱国。师:嗯,很好,在苏武身上我们看到的“气节”是,坚持信念,在敌人或者压力的面前绝对不屈服的品质。那么,孟子对于这种品质也曾有过这样的一番论述,让我们一起来朗读。生齐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师:苏武为国家坚决不降,忠贞爱国是一种气节。但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气节的内涵是非丰富而多层次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读昨天发的学案上的五个文段。现在我们小组讨论4分钟,抓住文段中的关键句,谈谈这些文段中都体现了气节的哪些具体内容。生讨论,师巡堂引导师:好,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我们不一定要全部都谈,只谈你们讨论得比较透彻的就可以了。
生8:我们探讨的是《史记·伯夷列传》,我们找到的关键句是“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这里主要说他们两个人宁愿饿死也要去坚守自己的气节。师:他们宁愿饿死都要去坚守自己的气节,那么这个“气节”是什么呢?生10:是忠义,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师:好,我们知道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为了我心中的“孝”与“仁”的理想,我坚持不吃你们的粮食。其他小组呢?生11:我们要谈的是《资治通鉴·汉纪·永初四年》,当别人怀金十斤去贿赂杨震时,他拒不接受,并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体现了他一个清廉而正直的形象。师:好,杨震的气节,为正直。还有吗?生12: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故事讲的是齐庄公与宰相妻子通奸,然后宰相就弑君了,然后这一事实就被齐太史记录下来了,然后宰相就杀了他,后来太史的弟弟还是记录下了这一史实,而宰相又把这个弟弟也杀了,但最终这个史实还是被记载下来了。那么这个就体现了太史和太史的弟弟,不怕牺牲,尊重历史的事实。师:嗯,很好,齐太史的气节,为真相。所以文天祥的《正气歌》也赞颂了他。那么我们看到这里就大概知道了“气节”的一些表现了。我们再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为什么隐忍地活着?生齐答:理想师:那陶渊明呢?为了自由。所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气节,其实四个字可以概括“持义守道”,它是我们对于一种至上至高的信仰的坚定不移,孔子曾言“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困窘失意的时候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在地位低下的时候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始终坚守心中的“道”与“义”。那么课堂进行到这,我们对气节的内涵已经有自己的认识了,孔子也曾有这样的一番叮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吧。生齐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师: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传扬。现在有很多外国青年人来话留学,来让我们结合所学知识,仿照句式写一段话向外国青年朋友介绍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相信以大家的聪明才智一定是可以的。老师的例句中用的都是苏武,但大家可以用不一样的。来舞台交给同学们。生写作,师巡堂
师:来,时间到,这位男同学请读一下你的文段。生13:气节,是齐太史在强权面前的不屈,是杨震在欲望下的正直,是伯夷、叔齐在底线上的坚守。气节,就是我们当下中国人持义守道的优良品质,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师:写得非常好,值得我们的掌声鼓励。有没有其他的呢?生14:气节是杨震在金子面前的不动心,是齐太史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的不妥协,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师:好,谢谢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今天为什么还在谈气节?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面对的是国家的安稳和富足,也许我们不用像先辈那样面对很多生与死的抉择,但是当我们现在面对名和利、贫和富的抉择的时候,希望我们大家能坚守我们中华传统文中的气节,最后我们共读一首诗,以此共勉。生齐读:《题竹石画》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师:让我们共勉,同行,下课!上课地点:广州市第五中学上课班级:高二14班授课教师:李蕴婷上课时间:201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