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武传》导学案3

ID:838955

大小:165.5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C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马厩(jd)单于(chan)馈遗(wei)倨傲(N)阔氏(ydnzhi)弩弓(耐)啮齿(nie)廩食(lin)数(shud)通使相窥(k“)观丈人行(hang)候(hou)问斧钺(yud)汤镀(hud)节旄(mao)di)侯辇(nian)北阙(qud)收系(xi)维(gOu)王(zhud)野侯秩皆(zl)旃(zhan)去(北)草实焜(yun)火2.每日成语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动用法,使•••屈服。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形容不畏强暴。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3.文学常识(1)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马”。(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1)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两都赋》是他最重耍的作品之一。 (2)与旃毛并咽之。(4)空自苦亡人Z地。(6)法令亡常。(8)武父子亡功德。(10)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Z。(5)信义安所见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9)请毕今日之朧。【问题探究】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给每人段落加上一个小标题。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10)4.文章第1段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仔细阅读,你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2.第二部分着力描写了苏武与匈奴的斗争。文章共有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苏武是怎样反 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文章是怎样描写斗争情形的?试加以分析。2.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试加以赏析。【课时测评】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I)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3)前后十余辈。(5)武帝嘉其义。(7)单于使卫律治其事。(9)此必及我。(II)虞常果引张胜。(13)蹈其背以出血。(15)而收系张胜。(17)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19)君因我降。(21)扶辇下除。(23)效死于前。(25)具自陈道。(27)前以降及物故【延伸阅读】1.苏武《留别妻》赏析:(2)数通使相窥观。(4)汉亦留之以相当。(6)武以中郎将使持节。(8)恐前语发。(10)见犯乃死,重负国。(12)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14)舆归营。(16)武益愈。(18)当死。(20)武复穷厄。(22)自分已死久矣。(24)匈奴诡言武死。(26)如惠语以让单于。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嫌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己没,去去从此辞。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解读】1.这个屮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在出使临行前,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日后会让他光照千秋的事情,而自比“征夫”,受君王命令,而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妻子。他没有那奉王命出征的趾高气扬,没有那对出使凶险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他有的只是用口己的平和与坚定安慰妻子,他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爱意一展无疑,就好像推开那窗子,看到T“天淡夜凉月光满地”的惆怅。这与他后来面对匈奴威逼诱降时的昂然刚烈、誓死不屈判若两人。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料竟被匈奴单于以威力逼他投降,苏武不肯屈服。结果苏武被放逐在酷寒的北海边牧羊,历尽磨难。在19后终于冋国,终于履行了自己对妻子“生当复来归”的诺言。可惜回来得太晚,妻子以为他早已经死了,已经改嫁。因为匈奴怕汉庭要苏武回国,骗说苏武早死了。虽然结局不圆满,但读这首诗可以知道屮郎将苏武是个有血有肉的重感情的男人,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妻子。还可以知道那时军人的伟大,如此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人民而舍弃自己的儿女情长。更能知道苏武牧羊的伟大。1.《苏武传》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吋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2.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岀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Z间、站在逸豫与忧劳Z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屮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 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屮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2.赏析写法,学习写作技巧。【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2.赏析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1)通使:互派使者。(2)稍:渐渐。(3)迁:升迁,升任。(4)劾(he):弹劾。(5)相当:相抵。(6)赂:赠送财物。(7)募:招募。(8)相知:相熟识,有交情。(9)私候:私自拜访。(10)候问:问候。(11)收系:逮捕监禁。(⑵弥山:满山。(13)穷厄:陷于困境。穷,失意。厄,困窘。(⑷成就:栽培,提拔。(15)伐:讨伐。(16)见犯乃死:被侮辱以后才死。见犯,受到侵犯、侮辱。见,表示被动。(17)近臣:亲近之臣。(18)肝脑涂地:本是形容死亡惨状,这里喻以身许国。(18)春秋:指年龄。(19)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0))物故:死亡。2.每日成语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忠贞不渝: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忠诚坚定,永不改变。3.文体知识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一一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一一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一一第一部纪传纪传体断代史。体通史。《汉书》(班固)一一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③位列将。⑤我丈人行也。⑦且陛下春秋高。【问题探究】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④兄弟亲近。⑥欲因此时降武。⑧武等实在。1.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苏武为什么被扣留在了匈奴?1.单于用什么办法对待苏武?苏武表现如何?2.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3.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4.卫律如何劝降?与苏武相比,此人有何特点? 1.木文是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9.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0.讨论: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乂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课时测评】解释下列句子屮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①单于壮其节②诚甘乐之(2)使动用法②空以身膏草野④单于愈益欲降之⑥王必欲降武①欲因此时降武③反欲斗两主⑤何久自苦如此 ⑶名词活用②牴乳乃得归④武能网纺缴,藥弓弩⑥陵与卫律z罪,上通于天①天雨雪③杖汉节牧羊⑤惠等哭,舆归营【延伸阅读】难句补注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擬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③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11毛,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⑤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焜,谓聚火无焰者也。”焜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韬’……描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扌舀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⑥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F1'収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FI'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Z也。”《汉书补注》引刘敛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养藏耳。”两说皆通。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屮,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女口:“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小,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1)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女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Z多见也。”(2)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女口:“不然,籍何以至此?”1.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屮心词的前而,但文言语句屮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志词:于、以3.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女山“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苏武忠贞爱国的思想品质;2.培养翻译文言语句能力。【重点难点】1.学习苏武忠贞爱国的思想品质;2.培养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⑴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⑵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⑶女弟:妹妹。⑷询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⑸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⑹廩食:官府供给的粮食。⑺大不敬:不敬皇帝的罪名,为不可赦免的重罪。⑻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⑼长君:指苏武的长兄苏嘉。(10)辇:车,这里指皇帝的车子。(11)春秋高:年老。(12)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常管皇帝的车马。除:台阶,指殿阶。(13)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14)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5)黄门驸马:宫屮掌管车辆马匹的官。(16)太夫人:指苏武的母亲。(17)保宫:本名“居室”,太初元年更名“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Z处。(18)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19)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20)斧钺:古时军法用以杀犯人的斧子。这里泛指刑戮。钺(yue),大斧。(®汤镀:指把人投入开水锅煮死。此泛指酷刑。汤:沸水。(hud):大锅。1.关于气节的名句: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④宁为玉碎,为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⑦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⑩人生白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2.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屮,时年61岁。那时,《汉书》屮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o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Z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2)《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4.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②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③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④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⑤何以复加。介宾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2)判断句①纟侯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②非汉所望也。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②人臣亡罪夷灭者数1•家。③皆为陛下所成就。【问题探究】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师生交流,质疑解惑:1.廉者不食嗟来Z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讨论、明确】 1.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讨论、明确】2.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讨论、明确】3.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讨论、明确】【课时测评】1•阅读温庭筠《苏武庙》,结合本传,对颔联描写的画面作拓展性描述,并简析尾联刻画的苏武形象。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1.翻译下列句子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⑵何以汝为见?(2)子卿尚复谁为乎?(3)即谋单于,何以复加?(4)纟侯王者,昆邪王姊子也(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6)见犯乃死,重负国(7)皆为陛下所成就【延伸阅读】各家评价苏武(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汉・班固)(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吋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唐•温庭筠)(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4)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枚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徳威。(《苏武牧羊》歌词)(5)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醉花阴・咏苏武》) (1)—颗忠诚Z心,照耀了千秋史册;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铮铮铁骨诠释了 刚毅,匈奴为之战栗;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千年苏武,不朽忠魂!(1)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髙卓,人格髙尚。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2)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1)紙乳乃得归:①“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①“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紙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2)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①“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②“肠断帝乡遥望口,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3)雁足系书:(原文:“天子射上林屮,得雁,足有系帛书”)①“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②“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4)典属国:(原文:“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②“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苏武传》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1)畔:同“叛”,背叛。(3)去:同“弄(询”,收藏的意思。(5)见:同“现”,表现,显现。(2)旃:同“毡”,毛织的毡毯。(4)亡:同“无”,没有。(6)亡:同“无”,没有。(7)亡:同"无”,没有。(8)亡:同“无”,没有。 (1)驪:通“欢”,欢聚。(2)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诀别,辞别。【问题探允】2.《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么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彖。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3.(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维王谋反,拉拢汉使。(3)谋反事败,祸及汉使。(4)舍生取义,以死明志。(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1.第1段写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擬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2.文章第二部分以精彩的笔墨着力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 高境界而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Z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Z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己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佼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1.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己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课堂测评】⑴以:因为。并:都。(2)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对方的情况。(3)辈:用来形容人的量词。“十余辈”即十余人。(4)当:读dang,抵押。(5)嘉:赞许。义:宜,做事合乎情理。(6)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7)治:审理。(8)发:揭露,暴露。(9)及:牵连到。(10)见:被,受到。重:更加。(11)引:牵攀,招供。(⑵受辞:受审讯。(13)蹈:踩。(14)舆:抬,扛。(15)收系:逮捕监禁。(16)益愈:渐渐痊愈。益,加。(17)晓:通知。会:会同。论:判罪。仃8)当:判处。(19)因:通过。(20)穷厄:陷于困境。穷,失意。厄,困窘。(21)除:台阶。这里指殿阶。(22)分:读化n,料想,断定。(23)效:献出。(24)诡言:欺骗说。(25)具自陈道:自己详细地陈说。具:完全,详尽。陈道:陈述说明。(26)如:按照,依照。让:责。(27)物故:死亡。第二课时【课前预习】4.①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①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②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③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④我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①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②武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问题探究】1.第一部分写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背景。汉初之时,匈奴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只能制定和亲政策。但是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并施,遂有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趁机窥探对方的虚实。2.虞常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并杀害卫律,但是事情败露,由此牵连到苏武。3.单于想要招降苏武,但是苏武为了民族气节,决不投降,拔剑自刎。单于越发钦佩苏武。4.李陵是以情相劝,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來所未知的家庭变故,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当初投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朝屮实际情况,所说之词,情理俱在,陈述委婉。李陵确是个忠信之士,与士信,有国士之风。然而他始终不能摆脱个人恩怨的羁绊。然而苏武却可以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在对比之中,更见苏武的胸襟宽广。5.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6.卫律先是以言相逼,苏武据理力争,卫律理屈词穷,便举剑威胁,威逼不成,乂改为以利诱来劝降,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继而又转为威胁,面对这种无耻的言行,苏武给与痛斥。两人比较,苏武是坚定镇静,卫律则是骄横无耻,色厉内荏。(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一个严酷的历史环境中。)7.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坏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 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C9.(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缎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1)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2)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10.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吋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白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测评】(1)意动用法:①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②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使动用法:①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②膏:使动用法,使……肥沃。③斗:使动用法,使……争斗。④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⑥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①雨:名词做动词,下。②乳:名词做动词,生子。③杖:名词做动词, 拄着。④网、架: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架矫正弓弩。⑤舆:名词做动词,抬。⑥上:名词做状语,向上。第三课时【问题探究】1.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2.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3.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4.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课堂测评】1.[提示]“云边雁断胡天月”是一幅“望雁思归图”。大漠深夜,旷野i團寂,天际高悬一轮明月,苏武望着雁群从北方飞来,又目送雁群向南方飞去,一直到雁阵消失在南天暗云之中。这幅图画,表现了在咅讯隔绝的岁月里苏武的故国之思。“陇上羊归塞草烟”是一幅“边塞归牧图”。昏暗的傍晚,连天的塞草,远近山峦笼罩在一片荒烟之中。从丘陇上走下杖节的苏武,孤身一人,相依为伴的只有羊群。这幅图画,展示了在人烟稀少的北海苏武的孤寂凄苦。读《苏武传》可知,汉武帝对苏武一家是刻薄寡恩的。末联写苏武归国后至茂陵拜墓情形。苏武面对秋天的流水哭陵,惋叹先帝已不能见其封侯印信。这种追思Z情,是融忠君和爱国为一体的真实情感。武帝之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此联将一个带有一定历史局限的 爱国志士形象,真实感人地展现于读者而前。2.1、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考回国。2、要见你干什么?3、还又为谁守节呢?4、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刑罚呢?5、纟侯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6、汉皇帝,是我的长辈。7、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対不起国家。8、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