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小,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说苑·至公》)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干:触犯B.将以司犯王令司:同“伺”,侦察C.是为理不端理:道理D.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因缘:迎合【解析】C项“是为理不端”的“理”应是名词“廷理”,即执法官。【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廷理之驳于法也驳:不一样B.廷理拘之 廷理:刑法官C.使及内政 内政: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D.恤顾怨萌 萌:通“氓”,即民众【解析】C项中的“内政”古今含义不尽相同,文中是指宗教内部的事务。【答案】C3.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A.如果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B.像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C.如果令尹这样公正,我们就不用担心了。D.像令尹这样公正,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呢?【解析】句中“若”是“像”的意思,“何忧”是“忧何”即“担心什么”之意。【答案】B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子文正直无私的一组是()①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②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③遂致其族人于廷理。④廷理惧,遂刑其族人。⑤不是刑也,吾将死。⑥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A.②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解析】①④是廷理的行为,⑥是成王的行为,②③⑤表现了子文的正直无私。【答案】A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楚国大臣子文的族人犯法,执法官不予追究,子文知道就去斥责执法官。并把族人送到执法官面前,逼使执法官依法惩处。B.楚国大臣子文的族人犯了法,执法官为了讨好子文,抓了又放掉了。子文以为执法官这样做,是有意暴露自己的私心,降低自己的威信,所以,他就怒斥执法官,并要执法官把族人杀掉,以表示自己的正直无私。C.楚成王知道了子文的事迹,来不及穿上鞋子就赶到子文家中,承认自己用人失察,并罢免了廷理,还把管理宗族内部事务的大权交给他。D.都城里的老百姓知道了子文的事迹后,感到子文能为民作主,就作歌传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清官、好官的赞扬之情。【解析】B项中说“子文以为执法官……降低自己的威信”与文意不符,而且子文只要求执法官依法办事,并没要求把族人杀掉。【答案】B二、阅读《六国论》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宋)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宋)苏辙《六国论》〕1.(甲)文中“不赂者”是指()A.韩、魏、齐B.韩、燕、赵C.齐、燕、赵 D.齐、燕、韩【解析】六国中只有齐、燕、赵未曾赂秦。【答案】C2.(乙)文中“常为之深思远虑”中的“之”是指()A.六国世家 B.天下诸侯C.千里之秦 D.当时之士【解析】上文中说到“窃怪天下之诸侯”,故“常为之深谋远虑”的“之”应代“天下之诸侯”。【答案】B3.(乙)文末句“咎”的对象是()A.其当时之士B.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C.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D.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解析】细读乙文,咎的对象(宾语)应是它后面的所有内容。【答案】D4.(甲)(乙)两段文字对六国破灭原因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请你把它们不同的认识填写在横线上(用文章原话)。(甲)文认为(乙)文认为【解析】(甲)文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而(乙)文卒章显志揭示六国灭亡的原因。【答案】(甲)文认为:弊在赂秦。(乙)文认为: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牛,何学之为?”孔子曰:“栝(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A.以子之能()B.岂可及乎()C.栝而羽之()D.镞而砺之()【答案】A.凭B.赶上,比得上C.名词活用为动词,装上羽毛D.名词活用为动词,磨快,磨锋利2.“达于犀牛”译文正确的一项是()A.可以达到犀牛的皮了B.可以和犀牛皮等同看待了C.可以穿过犀牛的皮了D.可以达到犀牛皮的那样坚韧的程度了【解析】对此句的翻译,可联系后文“孔子曰:‘……其入不益深乎?’”理解,“达于犀牛”应是“可以穿过犀牛的皮”。【答案】C3.“何学之为”的译文为【解析】准确翻译此句,一是注意“之”是助词,“为”是语气词,不译,二是注意宾语“何”前置,应按正常语序译出。【答案】有什么东西可学呢?4.对这段文字归纳得最确切的一项是()A.用连续对答手法说明孔子教学有方B.用排比手法说明学习要讲求方法C.用比喻手法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D.用对比手法说明子路怎样接受教育【解析】这段文字中,孔子用了“狂马”“弓”“木”“栝”“镞”等一系列比喻,目的在于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