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预习(1)重点实词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及仇雠已灭逸豫可以亡身举天下之豪杰全安乐仇敌系:缚组:丝编的绳索负:背前驱:走在队伍前面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从事:官名,泛指属官背:背叛归:归向、归附生命终结推究你父亲
(2)词类活用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3)一词多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装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语气副词,一定)(代词,他)
“其”为语气词时,可以表达以下四种语气1、表揣测语气,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语气,难道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孔子世家》3、表婉商,还是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4、表期望、命令语气,一定
(4)特殊句式1、梁,吾仇也2、此三者,吾遗恨也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2是判断句;3、4是被动句;5、6是状语后置句
翻译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3、满招损,谦受益。译: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心论点句
写作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后来,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13年(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18年间庄宗经历了哪些事呢?
失天下的原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逸豫可以亡身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庄宗三矢得失天下对比论证着眼“盛衰”“得失”从中心论点到论据,论证到结论,不论事例或史实,抒发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两面鲜明对比,说理深刻、透彻。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这一段表达怎样的观点?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有普遍性,更具现实意义。
欧阳修的政治眼光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
史论体裁的特点①从史实中提炼观点;②在观点的指导下叙史,不是介绍历史,而是以史实为论据;③叙史一般用概括叙述方式,对个别极为重要的史实也可以具体地叙述.④叙史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因此常有明显的针对性,常用借古喻(讽)今的手法.
史臣曰:……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孔:很栉(zhì)沐:梳头洗面矧(shěn):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