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补充练习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这里指一般属官。B、岂非人事哉!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偏激的情绪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2、选出加粗字体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负而前驱B、一夫夜呼C、仓皇东出D、函梁君臣之首1.C2.D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答案B。 “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
4.对第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得天下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安逸享乐。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D.庄宗得到天下后,骄傲自满,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答案:D
5.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答案:B
6、下面对这二三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文字,一为叙事,一为议论。前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张本;后段议论先猛然一升,随后又陡然一降,戛然而止。B.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晋王赐矢授命,第二层写庄宗报仇复命。C.第二段“世言”一词表明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是可靠的史实。作者论史而又不据史,有失行文的慎重严肃。D.第三段展开议论。“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句大起大落,作了强烈的对照。答案:C先扬后抑(欲抑先扬)
7.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答案: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接着以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C.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来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D.文本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答案:D
9、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传说晋王李可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枝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庄宗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答案B。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1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A.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B.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与人有关吧?C.兴盛而后又衰败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天命,其实不也是由于人事吗?D.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