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偶之家》看中西语境中的个性主义摘要:在中西方不同的语境中,个性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作用和历史命运。《玩偶之家》作为一部倡导个性解放的著名剧作,对全世界,尤其是东方个性主义影响颇大。本文通过分析《玩偶之家》,对中西语境中的个性主义进行简单对比关键词:玩偶之家;中西语境;个性主义作者简介:邹彭莹,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英语课程教学论曹丽霞,女,汉族,四川眉山人,四川外语学院XX年男女的心,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运动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2]西方近代启蒙所确立的“个性主义”同在近代中国勃兴的“个性主义”,在特点、历史作用及发展命运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玩偶之家》是一部反映西方小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斗争的剧作,被译介到中国后,对中国个性解放运动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不妨通过分析这部影响中西方的《玩偶之家》来对比分析中西语境中的个性主义一、个性主义的内涵及其在《玩偶之家》中的体现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最新修订版对于“individualism”的解释为:“theideathattherightsandfreedomoftheindividualarethemostimportantrightsinasociety”。[3](P534)这个定义显示了西方“个人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属于中性或者褒义词语。然而,“individualism”在国内词典等文献中常常被译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贬义词。如1991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对“individualism”的释义为:“1、个人主义,利己主义;2、个性,独特性;3、(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对私营公司企业的)不干涉主义,自由放任主义。”[4](P1648)将“individualism”译成“个人主义”,容易造成人们对其意思的曲解,误认为是贬义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实际上英语“individualism”是同“实现自我价值”、“个性”、“独特性”等相关联的。表现的是对个人权力的认可和尊重。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汉语里还没有与之在内涵上完全等值的术语。但笔者认为,将其译为“个性主义”更为妥当,可以避免人们的曲解,还原其本身的内涵,即个性解放,自我完善和发展,争取人格独立,人权平等,发挥人的才能等《玩偶之家》中,易卜生倡导的“个性主义”正是强调人格独立和人权平等。娜拉看清了丈夫虚伪可憎的面目,毅然离家出走。她“告诉”
了人们一定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不依附于男权,争取男女地位平等,这样才能获得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否则只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二、个性主义在中西语境中显现的不同特点在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启蒙愚昧无知的中国民众,西方个性主义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进到了中国。西方个性主义在近代中国特殊语境中被赋予了“启蒙”和“救国”的双重功能,唤起了中国一代人的觉醒。近代中国的精英分子,如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等都是个性主义的大力倡导者。通过分析中西方这些代表性思想家们的个性主义思想,可以发现个性主义在中西语境中形成的不同特点1.中西方个性主义的核心内容不同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们都倡导自由平等的个性主义,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成为了西方个性主义的主要特点。“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自由平等即是“individualism”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所公认的政治原则,它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整个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系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5]《玩偶之家》的作者易卜生竭力赞扬小资产阶级的英雄人物的个性主义,“让他们有的坚持‘自我’,像布朗德、斯多克芒那样;有的寻找‘自我’,象罗斯莫那样。”[6](P24)娜拉就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毅然离家出走,去寻找‘自我’
。在西方语境中,个性主义就是一种思想原则,关于人的精神品格的思想原则。西方个性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强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个性的自觉,鼓励人在精神上要作独立的个体在近代中国特殊语境中,中国的思想家们赋予了个性主义“启蒙”和“救亡”的功能,将个性主义的价值重心放在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层面。“‘五四’的个性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个人主义’,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精神价值以及解除民族群体的生存困境。它强调的是个人为救国而参与政治的权力与责任,而不是某种挥之不去的现实既得利益。”[7]。因此,在近代中国语境中,个性主义显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救亡图存。作为易卜生剧作的著名译者和“易卜生主义”的宣扬者,胡适在为袁振英《易卜生传》所写按语中这样写道:“当娜拉之宣布独立,脱离此玩偶之家庭;开女界广大之生机;为革命之天使,为社会之警钟。……易氏此剧真足为现代社会之当头棒,为将来社会之先导也”。[8]由此可见,中国语境中的个性主义是救国运动和解放运动的鲜明旗帜,带有明显的革命和政治色彩。中国的个性主义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原则,还是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和武器2.中西方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推崇的是个人利益不受侵犯,主张个性的张扬,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在欧美国家,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连接构成的。每个个人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强调个体差异性,注重个人权利,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中国的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从一开始就交响缠绕。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谈到个人的人生价值时说:“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群”。[9](P186)胡适大力宣扬“易卜生主义”,认为其“健全是个人主义”。他认为这种“健全的个人主义”包含了两层意思,除了“个人有自由意志”之外,还特别强调“个人担干系,负责任”。[10](P529-530)可见中国的个性主义不是同集体主义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融通的。五四个性主义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国人的自觉,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后达到群起而斗争,实现民族解放的集体主义目标。中国的个性主义立足点虽然在于“小我”,但这个“小我”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小我”,其终极意义是为社会为人民的“大我”3.中西方个性主义侧重的社会生活领域不同西方个性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是全面的个性解放,鼓励人们全面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但包括对“自我”的坚持,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还包括对个人能动性的开发等等。当时西方宣扬个性主义的文学作品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
而中国的个性主义则几乎可以等同为婚姻爱情自由。主要的侧重点被放在婚姻、家庭、爱情这类主题上。中国的新青年们都被娜拉的出走所震撼,都想向娜拉学习,挣脱传统封建的婚姻和家庭制度的束缚,寻求自由的爱情。这种对个性解放狭隘的理解并没有发挥出个性主义的全部意义,成为了导致中国个性主义走向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三、中西方个性主义的历史作用及命运不同在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之后,个性主义帮助资产阶级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解放了西方民众的思想,塑造了西方人独立的人格。个性主义催生了市场经济,大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方的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然而,个性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滋长了西方人对物质的欲望,这种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个性主义在西方语境中的发展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尽管显露了许多弊端,但相信个性主义还将长期地作为核心价值观影响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个性主义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沉睡中觉醒,“使他们认识到人的自我价值,从茫茫的人海中寻找自我,要抖落身上的封建枷锁,作为人而存在”
。[11]个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激发了人们的抗争意识,这对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有很大帮助的。个性主义的文艺思潮也极大地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然而五四期间觉醒的只是作为少数人的知识分子,大多数的劳苦群众并未意识到个性解放的重要性。个性主义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就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由于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经济也比较落后,所以在当时中国这片土壤上,个性主义只能萌芽,不能开花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个性主义思潮就这样结束了。个性主义在中国沉沉浮浮几十年,国人对其始终褒贬不一。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个性主义不可能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四、结语个性主义在中西方语境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今天应该正确地评价个性主义,吸收其中合理的因素为当今社会服务。对个性主义的探讨和分析,也有助于在当今世界化的形势下进行跨文化交流。另外,关于“娜拉”出走后会怎样的问题值得大家深入思考。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应该首先发展自我,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实现经济独立,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独立参考文献:[1]《娜拉》,罗家伦、胡适译,《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2]苏文兰.浅谈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文艺思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XX年》4卷6号.
[9]陈独秀:《新青年》,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0]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载《胡适文集》第2卷.[11]吴中杰.个性主义的盛衰.复旦学报,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