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致大海教案(粤教版必修2)

ID:840724

大小:3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6致大海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4.练习诗歌朗诵,提高朗诵水平。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的内涵。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色彩,感受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教学方法设想:1.诵读法。教师首先要通过示朗诵来感染学生,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指导学生朗诵,借朗诵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感情。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围坐在在一起,小组长主持,由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讨论,研究最佳朗诵方法,以此带动对诗的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的研究。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诵,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形成竞技氛围,激发学习热情。3.多元对话。在朗诵和评价过程,教师就诗中的难点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不同的看法。4.安排2课时。本着效果高于效率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课时解决作者与背景问题,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二课时小组汇报朗诵,开展多元对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而智者乐海。海容纳百川,博大广阔;海涵盖天地,宽厚深远。欲托付豪情壮志非大海莫属。是故仁而智者对大海情有独钟,每每托情于大海,以展壮阔之胸襟,以发雄迈之浩歌。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作者与背景简介(用幻灯)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 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1823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隔年7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1820年至1823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致大海》等。《致大海》作于1824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当他将要远离敖德萨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敖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三、小组学习1.教师朗诵。教师一定要亲自朗诵,朗诵得好,可以征服学生,引发学习的欲望。朗诵得不好,可以让学生点评,激发学生征服教师的欲望。2.分小学习组。教师给学生分组,推选小组长。一般不超过五组,可自由组合,可教师安排。3.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分组围坐在在一起,小组长主持,由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讨论,研究最佳朗诵方法。要注意从诗的语言、情感、表现手法来确定朗诵的方法。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准备在班上朗诵,小组之间要进行评价。4.教师可以参与一二个小组的讨论。第二课时一、小组推荐代表朗诵,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每个小组朗诵结束后,其他小组泒代表评价,教师可以参与点评,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将以下内容提交到讨论中:1.诗人的感情是什么?是如何与大海联系起来的?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2.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诗人用一组意象“浪头”、“喧声”、“岸边”、“回声”、“寂静”等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大海的人情味(“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大海的深远、大海的阴沉(“喑哑的声音”,“深渊之歌”);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 。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4.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着。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它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立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5.对诗中一些关键句的欣赏品味,如:(1)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沉郁的吐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喧声呼唤”,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三节中不禁直抒胸臆:“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2)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这里“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还不能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3)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二、活动小结1.小组长总结。2.教师总结与反思。先总结这首诗的风格、特色,可以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较。总结学习过程和效果,反思不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三、布置作业朗诵舒婷的《致大海》,试比较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的异同。致大海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原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