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课例“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使命”。“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案例描述及评析:一、巧妙导入,激趣引思。 上课时,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小农民,你有什么方法才能使庄稼长得快。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洒化肥、松土;有的说浇水、灭虫、锄草……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然后导语: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看寓言里的人用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接着,我出示课题,学生读题。(评析: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发挥。“好奇心”是学生创新的潜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有巧妙地导入新课,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有利于对新知的探究。因此,我用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课文中学生最关心的最需要了解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二、自主探究,初知文意。1、我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然后解释课题。2、诱导学生质疑:围绕故事的题目和图画的内容,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在屏幕上显示以下三个问题:
a、这个人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b、他是怎样拔的?c、禾苗后来怎么样?真的长高了吗?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全文,围绕以上三个问题,找出有关的句子。4、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评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并对积极参与思考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提出了深浅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功地完成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任务,协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知领会新知。而学生则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去积极寻找答案,理解课文,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研读体会,感悟寓意。1、 这个人为什么要把禾苗往高里拔?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四、板书:原因:巴望让学生讲讲“巴望”的意思,从哪些词语看出这个人“巴望”庄稼长得快些呢?学生回答看出他“巴望”的心情的词语有:天天、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我再问:这时这个人的心情怎样?(心情焦急)你们说:禾苗有没有长高呢?(有)为什么这个人感觉不出来?“好像”在句中起到什么作用?用心情焦急的口气去读第一段,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
2、 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3、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4、 弄得筋疲力尽。这个人想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3、板书:做法:拔高4、解释:“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追问:这个人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因为他干得时间长,用了好大劲)“终于”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办法是经过这个人反复思考才想出来的)“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截”说明这个人现在心情怎么样?指名用高兴的口气去读二、三段。5、 禾苗不6、 但没长高,7、 反而8、 全都枯死。(出示禾苗枯死的课件)齐读第四段。也就是说,这个人浪费了时间和力气,不但没有帮助禾苗长高,反而给害死了。板书:结果:枯死6、 为什么禾苗会枯死?生:禾苗的毛根断了,得不到营养。生:禾苗拔高后,禾苗的根受到了损伤,得不到应有的养分,所以枯死了。(评析: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展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恰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7、 创设语境。
8、 领悟寓意。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爸爸,你怎么不认真想想,就做出这么蠢的事来呢?生:爸爸啊,你太心急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生:爸爸,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禾苗成长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你拔高了禾苗,让它们的根脱离了田地,它们就会枯死的呀。我口头小结:是呀,这位老伯伯没注意到禾苗的生长规律,经管他的愿望很好,但是禾苗得不到营养,只好枯死了。追问:从这件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办坏。生: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反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办坏。板书:违反发展规律 反而把事办坏课件出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办坏。(全班齐读)(评析: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模仿力,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充分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潜力,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展课文内容。学生就会带着情意,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学生在“自悟、明理”,增加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事实中以这个道理去评批评某些不正当的现象。
生:我爸爸为了使我身体长得健壮,让我每天晚上一会儿吃苹果,一会儿喝牛奶,一会儿喝鱼汤,现在我不但没有长高,反而还得了胃病。生:我妈妈希望我能考好成绩,于是大量地辅导,大量地练习,现在我就不想学习,害怕考试了。……(评析:我国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把学生封闭在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里。这一环节教学是开放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造的环境,提供创造的机会,架设创造的桥梁,不仅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注重学生情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寓言所包含的道理。)案例分析:《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每篇课文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案例中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 地体现。 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就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的思想、学识、方法、情趣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激活、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