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A7号选手:朱晓红(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研室)上课内容:五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间:2010-12-1下午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实录:仓山一粟学生:一.揭题、解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净慈寺、林子方,非常好,再读一遍。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生:早上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谁走出净慈寺呀生:杨万里检查预习了几遍师:怎么样读出诗的味道呢生:(读诗师:再来读读看生:读诗,(声音很响亮师:老师打手势,跟着老师读。看出来了吗,手动得快就读得快,跟着老师读。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诗二.初读本诗,理解诗意师: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生:顺口,押韵了,师:学着刚才的提示来读一读生:(打手势读诗师:你们读诗句,朱老师读后面三个字。学生读诗,老师重复后面三个字。师:你听出来我读的有什么特点吗
生:押韵,师:你看我把哪几个字读得特别长,生:中、同、红师:别让你的声音被子我盖住了,配乐读,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师:这么读,好玩吗?我给你们配上音乐,你们自己读。生:毕竟西湖六月中——师:我从你们表情中能看出来,被诗陶醉了,时间长了,让你这个人也很有味道。课堂上学习古诗,除了诵读,还要做什么?生:理解诗的意思师:对了,把你理解了的读给同位的同学听,不理解的向他请教。有什么不理解的生:莲叶怎么接天的呢师:是呀,我也有疑问,谁能告诉他生:莲叶很高很多,和天接到一起了。如果远处全是莲叶,就像接天了师:人们看眼前,只能看到莲叶,远看就看到莲叶,再向远处看,看到要看不到的尽头,就是莲叶和天接在一起了。谢谢你们,我也理解了。把这种理解带到诗里去,自己读,跟着自己的节奏,不要受别人的影响生:(自由读诗三.感受诗境,体诗人情感师:学到这儿,反复读了好几遍了,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很壮观师:这么读读诗,就看到了壮观,了不起,还看到了什么生:很美丽师:读读诗,就看到了美丽的景。还看到了什么呢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到诗人对林子方的不舍师:对了,还写了情,我们到诗中去品一品诗中的情(暂缺)
师:一个碧字让这莲叶变得丰富了,前面还加上无穷,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一片的绿色,很壮观师:把我们都带到绿色的海洋里,谁来读生:接天莲叶无穷碧师:这样的碧,而这荷花却生:别样红师:红得像什么?为什么这么红生:被朝阳映照的,师: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文看看。生:因为作者心情好。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你的理解,我们待会儿看生:面积大在莲叶的映衬下更好了。师: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你们来读上一行,我读下一行。学生读,师读师轻声读第二句师:哪一种对比更强烈?四、拓展延伸师:现在你能理解杨万里为什么特别喜欢六月的西湖吗生:因为六月的西湖最美师:一个美字不能概括六月的西湖生:可能是在夏天,荷叶非常绿,荷花非常红师:配上音乐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师读。生读。师:在世人的心目中,荷花,西湖是柔美的,而杨万里笔下却是壮美的。生:用美景来送朋友用西湖的美景衬托表达一种情。友情像接着天的莲叶
哨音响。师: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谁也不知道,不过不要紧,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杨万里。关于送的问题,还可以再研究,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A7号选手:朱晓红(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研室)上课内容:五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间:2010-12-1下午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实录:春之曲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齐读题目。题目比较长,读好停顿不容易。再读一遍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这首诗是早上写的,而且是出净慈寺送好朋友。师:是谁出净慈寺?生:杨万里师:这个问题很关键,题目都明白了,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让我们明明白白的读师:预习了吗?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师:字音都读准了,读得也挺通顺的。但是古诗和其他课文不一样,怎么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呢?请大家自己练一练指名读
师:比刚才好点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朱老师用手打手势,你跟着我的手来读,先用第一句来试一试我手动的快就读得快,我要不停,就一直读下去老师打手势,学生跟着读师:这么读你觉得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生:我觉得更顺口了,更有味道了,更押韵了……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打着手势来读呢?看着上面的提示,学生跟着老师学着打手势读师:下面朱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你们读诗句,我来喝后面的三个字题目和作者我来读生读,老师喝后面三个字师:你听出来我读的有什么特点了吗?生:读得非常押韵师:同学们都知道押韵,你知道我把那几个字读得特别长?生:老师把中,同和红读长了师:下面换过来,我读诗句,你们来喝。放音乐,老师读诗句,学生喝最后三个字师:这么读诗好玩吗?非常有意思,我给你们配上音乐你们自己读好吗?生齐读师: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出来了,你们被自己的读的陶醉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古诗,除了要诵读,还要干什么呢?
生:还要正确理解他的意思师:大家已经做过预习,就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说给你同位听,把你还不太懂的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和你同位讨论一下师:好了是吗?有没有哪些字词通过讨论以后还没弄明白的?生:我不知道四时的意思生:莲叶是在水中的,怎么会是接天的呢?师:是啊,我也很想知道生:可以看出莲叶很高很多师:特别想表达清楚,没说清楚,自己都着急了生:我们经常说水天一色,天和水连到一起去了,这是一种错觉,看上去就连到一起了。师:往远处看到的是……生:莲叶师:再往远处看……生:还是莲叶师:所以圆圆看过去,全是莲叶,都连着天了。明白了吗?我也明白了,谢谢同学们。师:带着你们自己的理解,不要受别人的干扰,好好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师: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什么感觉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生:我觉得很壮观,和天都连起来了。
师:这么读读诗,都读出壮观了,真了不起生:我觉得很美丽师:是的,这首诗就是描写的景,还有别的吗?生:我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林子方不舍的感情师:这首诗是既写了景又写了情。再读读,看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儿感受到的?生:我感觉到作者对这些美景感觉到十分美丽,因为他在后一句写到风光不与四时同,是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板书不同师:你们去过西湖吗?西湖很美的吧?俗话说,上有苏杭,下有苏杭,那西湖就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出示西湖图片师:很美,可是在杨万里眼中只有西湖六月最美,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想法?生:我的想法就是这个诗人为什么就写夏天不写冬天呢?究竟怎么美呢?师:是呀,究竟怎么美呢?那么咱们就去看看这六月的西湖吧!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很失望。从练习一中,学会了诗中有画,这诗中有画吗?你看到了什么?生:荷叶非常多,荷叶上的荷花叶非常美丽生:我看到了太阳底下的荷花非常妖艳非常美丽师:看到了荷花的美,刚才那位同学看到了接天的莲叶
生:荷叶油亮亮的,像我们的小脸蛋师:我们的小脸蛋绿油油的可就不好看了生:无穷碧师:为什么不用无穷绿而用无穷碧呢?生:师:一片绿你又感受到什么呢?生:很多师:你能读出那个感觉吗?指名读师:刚才说了,荷花也非常美丽,红得像什么?生:红得像胭脂……师:荷花为什么那么红?生:是被太阳映照着的生:我觉得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它才会那么红生:我觉得是作者心情很好,看到这美丽的荷花,就更美丽师:心情好,看着荷花更红了生:面积广了显得红了生:我觉得是在荷叶的映衬下,才显得这么红的师:有绿叶的衬托,红的更红了,绿的更绿了你能读好这两句吗?指名读齐读
师:要读出莲叶的绿,荷花的红,对比要鲜明这样的朗读中,仿佛就让我们看到了六月的荷花现在你能理解诗人杨万里为什么喜欢六月的西湖了吗?生:因为六月的西湖最美师:刚才我们说了其他时间也很美啊生:因为在六月荷叶非常绿,荷花非常红师: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生:因为六月把自己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师:六月的荷花更有生命力如果你是杨万里的话,你怎么来赞美这六月的西湖?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朱老师也想来读,配着音乐,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师范读师: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咱们这六月的西湖在世人的心目中,都是柔美的。可是只有杨万里发现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这首诗也因为写出了西湖,才能够名传青史,经久不衰。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题目中有送,而内容中只有对西湖的赞美呢?生:我觉得他是想用西湖的美景送林子方走师:用美景来送朋友,希望朋友记住这美景,留恋这美景生:用美景表达自己的情生:我觉得接天莲叶无同比抒发自己和林子方的友情能够永世长存。
师:事情真相究竟是怎样?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个没关系,因为有了这一送,留下了这一篇经久不衰的古诗。关于送的问题,回去还可以再去研究,带着这个问题,离开这个课堂。 课堂实录】 2007年9月21日。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五(3)班。 师:知道老师从哪里来?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从杭州来,我从这首古诗中感觉到的。 生:我听老师说的。 生:我从屏幕上看到的。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我的单位和名字? 生: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费老师——费蔚。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杭州的景点(出示卡片:苏堤;平湖秋月;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净慈寺;断桥……(结果没有一位学生去过杭州,老师把这些景点卡片送给学生) 师: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师生合作)天——地;雨——风;河——山;绿——红;山花——水草;燕语——莺歌。天涯——海角;大陆——长空;清风——明月;暮鼓——晨钟。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晓出净慈寺》。读过这首诗吗? 生:我三年级读过。 生:我是五年级。 生:我是二年级。 师:那谁能读?(指名读,评价:都读正确了)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杨万里。 师:有谁了解杨万里吗? 生:他写的诗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师:(简介诗人)……两位皇帝对他有高度评价,说是“直不中律”“也有气性”。 师:谁能不能背诵?(指名学生背诵,转过身来背给听课老师听) 师:大家都能背出来了,那你还想学习些什么呢? 生:我想了解意思。 生:我想知道诗人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师:大家都提得很好,这节课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请大家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分别):美。绿。红。艳。秀。 师: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
(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又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师: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不是,而是“大”。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大气”?可以用笔圈圈点点,不要错过每一个字、词。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 生:“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 师:除了绿大得多,还可以怎样理解“无穷”? 生:绿的颜色多种多样,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对呀,早上,杨万里看到“无穷碧”,它们可能蔓延到哪里? 生:(举起课始时老师与学生交流谈话时发的景点卡片)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平湖秋月。绿到了净慈寺。绿到了苏堤……(这个班级俨然成了绿得化不开的西湖) 师:如果这里就是西湖,你们看,这满湖的绿就是——生齐读:接天连叶无穷碧。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读出绿? 生:从“映日”可以看出来。“别样红”说明红得很鲜艳,与众不同。 师:可能和哪些花红得不一样? 生(分别):牡丹花。玫瑰花。杜鹃花。(教师板书:别样红) 师:老师带来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老师读,你们感受有什么不同?感觉一样吗? 生:一个白天,一个夜里。这段文字的感觉是柔和美。我感觉荷花好像要闭眼入睡了。 师:你能读出这个“大”吗?现在读,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样了。与老师一起用对对子的方式读。 师:接天——生:映日。 师:莲叶——生:荷花。 师:无穷碧——生:别样红。 师: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句:(出示:六月西湖锦绣香,千层翠盖万红妆)你从哪儿看出也是写荷花的? 生:我从“千层翠盖……”看出来。 师:(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师:(出示《晓出净慈寺》)配乐。请大家朗读。(生自读) 师: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前两句写了什么? 生:写了西湖的原因。 生:写了荷花盛开的时候,是最漂亮的。 师: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师:(问学生)为什么开篇就抒发感情了? 生:不知道,反正我觉得诗人很盲目就写了。 生:诗人一看荷花,就仓促地写了。 生:西湖美让我情不自禁地写了。 师:加入加上动作,你能表现出感情吗?自己试一试?(学生配上动作朗读) 师:假如加上一个感叹词,你会读吗?我会加上一个“啊”,你呢? 生:(加上“呀、呦、哇”朗读) 师:把“啊”放到中间,能表达感情吗? 生:风光不与四时同啊! 师:古代的诗歌没有标点,你会加上什么标点?出示:“风光不与四时同()”
。 生:加上感叹号。(学生没有异议) 师:只能加感叹号吗? 生:可以加上分号。 师:老师加上问号,可以吗?谁能读出来? 师: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杨万里可能几岁?(学生都猜35岁左右)其实,诗人那时已经整整60岁了。 生(众):啊? 师:为什么“啊”? 生:年纪这么大了,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真不简单! 师:对呀,为什么这么老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歌,因为——再次出示:“直不中律”“也有气性”。(学生齐读本诗)。 师: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写家乡的景色吗?(学生小练笔:毕竟,。教师巡视;课堂交流至下课) 【评析】 当看到课堂中举起的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莲叶”,听着老师那声情并茂的叙述,感受着孩子们那无限扩张的遐想时,我们不禁要为费老师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叫绝! 在课堂伊始的谈话中,费老师了解到该班没有一个学生到过西湖,更不要说到过那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点。当我们为费老师捏一把汗的时候,费老师却独具匠心地将写着景点名的词语卡赠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后面的教学流程设下了伏笔。此时此刻,那一个个“景点”经费老师魔术师般的轻轻一点,即刻出现在了课堂:三潭印月、断桥、平湖秋月……这“无穷碧”的绿扩张着、弥漫着,想象的天空没有止境,心灵的放飞没有休止。全班学生仿佛都成了片片“莲叶”,蔓延着绿色的最美,一直到无穷尽头的天际。 《晓出净慈寺》因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与众不同成了千古名诗,所以多数学生在课前早已熟读成诵,最早的甚至早幼儿园就熟读成诵了。费老师充分预设到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来设计课堂、提升学生呢?她抓住了古诗中融合着的“景美、情美、韵美”。为了感受这“荷”的美轮美奂,费老师链接了杨万里写的另外的两首古诗《小池》和《清晓湖上》,以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片段。这样的文本拓展,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荷的世界”。荷的美或精致小巧,或含羞隐匿,或轻柔委婉,或直接铺展,或磅礴壮阔。在互为一体的比较感悟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气势大色彩很快就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沁入学生的心扉。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仿写古诗小练笔环节中,当我们听课者还在绞尽脑汁时,一首首新诗却已经吟诵出来:“毕竟苏堤三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桃花红艳满枝头,莺歌燕舞来伴奏。”“毕竟南湖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菱花满湖朵朵艳,一望无际荡涟漪。”这绽放的仅仅是桃花、菱花吗?不,还有最美的智慧之花!(070922
教学目标:认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技能: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品句析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理念:依据古诗的特点,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力求体现“间间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教学理念。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抓关键词、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读诗句、领悟诗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送”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生:送别、送礼、送行……(很多学生回答)师:“送别”读来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而临别依依,内心总怀有对友人的不舍(学生)所以古人们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想念、不舍。那么你知道有那些送别诗呢?生:《送别》、《送友人》……(很多学生回答)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古人写的送别诗吧。诗要读得字正腔圆,但他也讲究节奏美。因为不同的节奏,给予我们不同的享受。有慢慢读的,有快速读的。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生:齐读。课件出示:《送别》——王维 《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师:同学们,刚才我已经讲到古诗要读出节奏。现在你们和我一起来读,我会给你们配上手势。请注意观察手势的节奏,来揣摩读的速度、语调。看看这样读是不是另一种滋味。师配上手势分三种不同的速度读。(慢慢读、快速读、中速读)生:跟着老师读,体会三种不同的读法。并了解古诗正确的读法。
(设计意图:运用手势方法补助学生诵读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课标》指出语感是诉绪形象,依赖直觉,对语文文学的意蕴和情趣的领悟和品味的魅力。)师: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他们离别的不舍。我们再来看这几首诗,他们的诗题都有一个什么字?生:送字师:一个“送”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怀念。看来这个“送”用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送”记下来。(设计意图:由疑激趣,通过读、找送别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达到预期目标。并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二、解题。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它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诗题。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学生回答)他誉有宋朝四大诗人之称。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晓出)一起在(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顾名诗意送的意思就是送别、送行(板书)师:那杨万里为朋友送行是在什么时候,你从哪个词看出?生:晓出师:谢谢,那么这首诗的题意是?生: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师: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是著名的佛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8页,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在聊一聊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设计意图:紧抓贯穿全诗的关键词“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以及杨万里对林子方深深不舍之情。)三、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引入意境。1.指导读准节奏。师:刚才我们讲到读古诗时要讲究读出节奏美来,现在看看你是怎样读这首诗的?生:读古诗。(一位学生读)(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一句一句指导读。指导读时配上手势。)师:(1)我愿意听你读慢些,把古诗的节奏美读出来。 (2)我愿意帮助你,我给你配上手势,注意读的速度要慢些。 (3)看,这回读得好多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读。 (请三位同学读)2、朗读,引入意境。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吧!(老师配上手势读)(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师:再来师:再读后面两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高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这就表明朗读与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景中的重要性。)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只读几遍,那我们聊聊吧。作者在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四、欣赏诗中描写的景物指导学生品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反复诵读、抑扬顿挫、回旋曲折的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设计意图: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亦即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身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1.聊西湖。师:西湖是世界文明的风景旅游胜地。其中西湖有十大景点最为出名。那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吧,聊你对他的理解。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很多学生回答)师: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把西湖的美景用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吧!欣赏课件: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春题湖上》生:齐读师:看,苏轼与白居易赞得西湖多美啊!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诗中的西湖吧。并谈谈你的感受。生:欣赏课件
:西湖十景师:我看到你在赞叹,你赞叹着什么?生:自由畅谈感受师:对啊!这六月的西湖不一样了。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送进去读。我相信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生:读第一句师:就是这一份陶醉,这一份赞叹,让我们体会到西湖的美。请你带领着大家在体会体会吧。生:读句子。(请两位学生读、男同学读)2、谈莲叶师:莲叶又是怎样的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自由畅谈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植物它却在夏天里勃勃生机显得格外精神,让你这样的感叹。请你把这一份感叹读出来。(个别学生诵读)师: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生:个别学生诵读诗句、女同学读生:齐读3、谈荷花师:刚才同学们把荷叶夸得那么有生气,朝气呀!谁也来夸夸荷花吧生:(自由夸荷花)师:从你的表情中我看出你很喜欢出现在你眼前的荷花,请你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个别读)师:同学们瞧瞧他面前的荷花多美呀,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夸夸吧(带领全班齐读)师:听听你们把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读得多好,这又让我想起他写过的一首诗《小池》。课件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李白生:齐读诗句。师;对呀,这绿绿的莲叶将我们眼睛染绿,这红红的荷花将我们的心肺滋润。如同同学们感受的一样这夏日的西湖真是( )?真是(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一次走到诗中。生:有感情的诵读。(师给配上手势指导读)师:听你们朗读,你们看到这些景物了吗?我有点没看见,光给你们做导游、光激动了。那莲叶、荷花、西湖我还没有看够呢,谁愿意在让我看一眼。(请两位学生分别诵读)五、整体感知整首诗(伴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师:让我们伴着乐曲再一次将所见到留在心中,让我们美美地体会夏天给予我们的愉快。生:伴着乐曲诵读。(师做手势指导读)(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进行“以读悟情”的训练。使整个教学环节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六、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1.学生自由畅谈,说说应给诗配上什么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师:同学们,这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这样的西湖,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我要给这首诗配上画面我将要画些什么?请你在小组中讨论讨论。:生:四人小组讨论师:今天就由你们来教教我怎样为这首诗配上画。请你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生:自由畅谈(很多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2.老师按学生的口述作画,学生评画,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师:按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给古诗配上简单图画。(学生口述时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生(1):画莲叶生(2):画荷花生(3):画作者……2、学生自由评画,大胆发言。老师听取学生意见修改画面。师: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那你们看我这幅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学生自由评画:生(1):莲叶画多些,【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多?你从诗中那个词看出?接的意思是?用一个成语来莲叶多的是?谁愿意来读一读?(个别学生读)我看到近处的莲叶好多啊!我还想看看远处的莲叶是怎样的?谁愿意让我再看看?(个别学生读)这回我看得远了。远方的莲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怎样?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欣赏课件莲叶】【师提问:看到这连着天的莲叶,我的内心真是怎样?请你把你的激动用读的表示出来。(个别学生读描写莲叶的诗句)】【师修改画】生(2):荷花画红些,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红的荷花?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你能把他读好吗?(个别学生读)这荷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显得特别红的?难怪南朝诗人赞叹“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再个别读)】 【让我们也来欣赏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吧。欣赏荷花课件】 【理解“莲”与“荷”的意思。】生(3):画朝霞 【师提问。指导诵读第一、二句诗句。并欣赏朝霞下西湖的课件。】……(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也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2)唤起学生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变换角度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评”给予激励试的肯定和评价,这样的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学习,创新的火花不时地燃起。)3、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学生自由畅谈这幅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体会古诗含义。)七、拓展、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你会怎样赞叹你今天说见的景色呢?(课件出示练习: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
。)生: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就是与别的四季不一样,看那与天连在一起的莲叶多绿啊!在朝霞映照下的荷花是那样的红艳。……2.你想用什么话表达友人之间的友谊(学生自由畅谈,并把感受写到课文中。)3.动笔抒发感情。(设计意图:能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做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九、指导背诵古诗。通过读再次感悟朋友之间的友谊,完成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十、总结林子方留下了吗?其实刚才我们与林子方的对话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突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有多美,这西湖就有多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有多美。这一切都全凭我们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不在是伤心的,而是(愉快)的,(高兴)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伴奏诵读全诗十一、课后延伸:(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这一幅画画的更美。(2)、收集更多的送别诗,给你喜欢的其中一首配上配画。在班上开个读书交流活动。(以上两个练习可以任选一个来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周丽设计理念: 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践行“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多媒体出示: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指名读,齐读。谈话:西湖在哪儿?西子是谁?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想法?(西湖很美)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人间天堂,而西湖就是它上面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可现在时间、空间都不允许。八百年前的大诗人杨万里留下一首诗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想读吗?这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诗导入,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的美,还营造一种诗的氛围。】3.齐读题。指导读出节奏。4.释题。通过预习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晓出:早晨走出。(从哪儿走出?干什么?谁早晨走出?)净慈寺:杭州西湖南岸著名的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挚友。意思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走出送别好友林子方。问: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生互相补充师小结。)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养成好习惯的保证,并培养其合作能力。】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②注意节奏。课件出示以六月西湖淡景图为背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过渡:诗人与好友林子方一大早走出净慈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自由读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的?2.先小组交流师行间巡视,后集体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预设: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无穷碧: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别样红:早晨的霞光照射在带着露珠的粉嘟嘟的荷花上,荷花呈现出别样的红色。别样红是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4.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读出你心中的画面。预设评价语: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李白的诗“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读得再壮阔些,别样些。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老师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组荷花图,请看大屏幕。(课件:配乐荷花景图组)6.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课件: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便引诗情到碧霄”啊!看来用心感受后,我们也能读得诗情画意、韵味十足!【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7.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叹……(西湖的荷叶真是太美了、夏天的西湖真美呀)是呀,英雄所见略同。八百年前的诗人杨万里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喟:课件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8.释词解意。师:谁能感悟到诗人的意思呢?究竟怎么理解?同桌互相说说。(究竟:到底;四时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并非指整个四时。 到底是六月里的西湖啊,此时西湖的风光绝非其他时候可比。)师:读出你的赞叹。
师:诗人和朋友林子方畅谈了一夜送朋友从寺中走出,看到眼前的荷塘图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结合预习并通过小组合作以及积极的思考已基本上理解了诗意。让我们再次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全诗。)9.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设计正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倒装手法。】三、题文互解,赏读悟情。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你能大胆假设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出示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1、林子方干什么去了?2、二人感情怎么样?(看情形指名发言)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此处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不作强行引领,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多多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去设想。】3.预设评价:用荷花和荷叶来比喻友情。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之交淡如水。感情亲密。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祝愿友人事业有成。评:多么大气的友情啊,像歌词里唱的: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情到浓时无需再说。评:此时无声胜有声。希望友人迟走。评:明为送,实为留。同学们的感悟很深刻,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想到,让我们再往这诗里面走走?4.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是全文的一大难点,课前作了多种预设,一是了解当时送的背景,二是了解荷的寓义,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言外之意。因为作者写得含蓄,所以需要进行多重挖掘。】5.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所表达的意思,我想,杨万里和林子方,都懂,但是,不用说出来,一首简简单单的诗,足够了。现在,你们是杨万里,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林子方,我要走了,做官去了。来,用这首诗,送送我,好吗?怎么送,坐着送?眼睛看哪里?该怎样看着我?(含情脉脉的,深情款款的,情真意切的,情深义重的。)来,吟诵这四句诗。【设计意图:此处的情境创设是全课的高潮,从诗情的感悟上,学生已从多种角度明白了诗人的一片深情,在朗读指导上,也完成了从读诗,到背诗,到深情地吟诗的过程。】师:当然,诗人到底为什么这么写,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诗进行大胆的联想,正因为我们有的无穷的联想,无穷的想像,才会使后人在这首诗中,读出一份别样的精彩,别样的美。【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五、课内小练笔:这就是别样的荷花,这就是别样的西湖,这就是别样的送行,这就是别样的杨万里。林子方有这样一位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现在你就是林子方,此刻,你想对杨万里说些什么?可以写自己的话,也可以借助积累的诗词,甚至是你喜欢的歌词来表达你的情怀。1.播放轻音乐,学生练写。2.指名读,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锻炼习作能力。】六、课外拓展1.多媒体出示作业:我要读:你喜欢杨万里吗?请去读杨万里的诗;喜欢西湖吗?请去读有关西湖的诗。2.师激情小结:亲爱的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五、六年级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别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