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诗风。 4、系统积累有关“送别诗”及其它一些诗歌。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材料:课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3、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一、导入 1、今天,在**小学,和**班的同学们在一起,很高兴,我觉得这是一种缘份。人生就是样奇怪,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机缘巧合,就会走到一起,比如以前学过的课文《推敲》贾岛,只是一个穷和尚,韩愈,当朝大官,因为一首诗,结成了布衣之交。今天这节课,我们也以诗来结缘,好吗?
(因为是借班上课,这个设计目的是一开始能和学生拉近距离,并能尽快引出诗题,这节课的主线我是围绕“送别”来设计的,之前的导入也是从送别说起,从送别诗的产生到名种类型的送别诗比较鉴别,再引入本首比较特别的送别诗,但这样设计一个较为费时,另一个是过深,从送到景再到送,体现不出坡度性,所以最终舍弃。)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 连起来说一说。题目说了什么。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头,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诗题大概点明了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俱全,也确证了这是一首送别诗,有关这首诗的外延有很多角度,如西湖诗,写荷诗,写夏季的诗,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后,感觉如果从这几个角度讲一是过于分散零乱,第二也不可能深入体悟诗情,所以不再节外生枝。杨万里的诗第四课也学到一首,本册是第二次接触,觉得有必要初步了解一下杨的诗风,也引出表层的景)
三、初读古诗,读懂古诗字面意思。 1、(课件出示诗句)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3、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理解押韵。押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4、齐读: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师读题,生读诗句。 (这首诗没有难读的字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找到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逐渐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 5、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可是,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哪句诗你知道写的是西湖、荷花、莲叶?(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出示课件),(读)景美,这些词也美。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7
、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同学们,请翻开书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出示课件:你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 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评价:你很会读诗,你的视角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读词,师范读,再齐读。 出示诗句。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我们来读好他。 (这里的环节和前几稿相比改动得比较大,初稿只是引出十景,并让学生知道写得是哪一景,然后让学生再由整体到局部去理解具体的字词,这样的设计感觉比较简单,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而且由整体到局部比较生硬,没有思维的串连,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也比较零乱,即耗时又耗力,修改之后,不论是整体“西湖”还是局部“荷花和莲叶”都有了特点,而且先顺便解决了上联中的“六月”和“四时”,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重点集中到后联上来,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四、细化文字,发现诗句中的语言美 过渡:这两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与荷花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非常美。有同感吗? 美在哪里?看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诗的对仗美。 2、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 3、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 你很有想像力。 (对诗歌理解的深化从发现美开始,通过课件的提示线索,让学生自主发现,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前两种美较容易发现,第三种美需要老师抓重点字词引导。在设计本教案时,这是属于放的环节,并不拘于一种答案,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发现,应明白哪些是学生能自已说的,哪些是在老师点拨下学生能说的,哪些是必须要老师讲的。学生能自主完成,决不多讲,不能完成,也不勉强) 2、指导读诗句,指名读,师范读,再齐读。 3、同学们,(出示图)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 你看…… 评价:注重启发思路 你注意了荷叶的颜色,看看图,是一样程度的绿吗?有的 你注意了荷叶的形态。形态都是一样的吗? 你关注的不是局部,而是一个整体,很有大局观。 你注意了荷花的形态。 你关注了荷花的颜色。 你用上了比喻(拟人)很有想像力。还可以想像成什么? 你引用了优美的词语。**用得特别好。
除了荷叶,还可以说什么? 除了他的颜色,还可从哪个角度来说。 能不能把这个词语展开来说。 能不能把这些句词总结一下。 你能说出成段的语言,非常了不起。 你从静态的文字和图画出看出了动态的美,了不起。 总结:课件出示 (这段设计,本来在课件上是设计的是,你看那荷花颜色形态怎么怎么样,那莲叶颜色形态怎么怎么样,并提出了要求:“用大胆的想像,引用优美的词语来说一段话。”这样的设计可能能降低学生说的难度,但是,也压缩了学生想像的空间,这样的说话练习,更像是填空练习,对学生感悟诗句的画面感,产生属于自已的情感体验帮助不大,所以干脆也大胆地放,课件中本来还有一幅插图,其实也可以一并去掉,只出示“你看……”,教师重在学生说的基础要加以引导,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语言,独特的角度。) 4、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觉得是最美的?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西湖只有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 (“毕竟”一词其实是总领全文的一个词,这个词加强了诗歌的语气,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但是尚未想出更巧妙合理的设计) 来,读好他
5、(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五、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你能大胆假设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全文的一大难点,课前作了多种预设,一是了解当时送的背景,二是了解荷的寓义,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言外之意。因为作者写得含蓄,所以需要进行多重挖掘) 2、有几位同学很敢于想,还有一些同学有点困难,别急,相信读了以下这段文字,你会有自己的理解,举起手来的同学,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想法。 出示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指名读。 这段文字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1、林子方干什么去了?2、二人感情怎么样?(看情形指名发言)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 你们举起的小手,让我仿佛看到了西湖盛开的荷花。 预设评价:感情纯洁。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之交淡如水。 感情亲密。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祝愿友人事业有成。评:多么大气的友情啊,像歌词里唱的: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 情到浓时无需再说。评:此时无声胜有声。 希望友人迟走。评:明为送,实为留。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不作强行引领,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多多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大胆发现。) 弹性操作 同学们的感悟很深刻,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想到,让我们再往这首诗里面走走? 3、荷,被国人付予了多种的意义。(相机出示荷的含义)你认为诗人写荷相送,可能还想表达什么?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哪里?板书:心中有情,才让诗人笔下有神。(完成板书) 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所表达的意思,我想,杨万里和林子方,都懂,但是,不用说出来,一首简简单单的诗,足够了。现在,你们是杨万里,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林子方,我要走了,做官去了。来,用这首诗,送送我,好吗?怎么送,坐着送?眼睛看哪里?朋友啊,眼神要有交流,该怎样看着我?(含情脉脉的,深情款款的,情真意切的,情深义重的。)来,吟诵这四句诗。 谢谢你们,我的朋友,请坐。 (此处的情境创设,是全课的高潮,从诗情的感悟上,学生已从多种角度明白了诗人的一片深情,在朗读指导上,也完成了从读诗,到背诗,到深情地吟诗的过程。) 当然,诗人到底为什么这么写,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诗进行大胆的联想,正因为我们有的无穷的联想,无穷的想像,才会使后人在这首诗中,读出一份别样的精彩,别样的美。
六、积累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回忆一下,你能背上两句送别诗吗? 1、出示送别诗句同样是送别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遭遇,可能诗人的表达就不一样。老师这里也整理了一些送别诗,借花献佛,送给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去细读一下,比较比较这些送别诗。 (在纵向的深入解读之后,对送别诗作横向的鉴别比较,这是一个较有意思的话题,但是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展开,可借助学生的旧知进行归纳,并抛出问题,留给学生课外阅读。)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齐读,共勉。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 笔下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