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高考导航
(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Ⅱ〉)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晦朔”易错。(2)注意“长风”不要写作“乘风”。(3)“舳舻”与“蔽”容易写错。
【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描写音乐的艺术特色。3.陶冶音乐情感。
课前预习
4.走近作者李贺(789-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族望陇西,为唐宗室之后,家居昌谷,故后世又称他“李昌谷”。李贺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他不能应进士考试,只能做奉礼郎一类的小官。心境凄苦的他任职不到三年便告病还乡,至死都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而且他的生活圈子与人民相距甚远,加之简单的阅历和短暂的生命使他视野狭窄,所以李贺虽憎恨现实却又难以顽强地与现实抗争,更不用说去改变现实了。
他的这种悲愤、苦闷、虚无、幻灭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托于远离现实的幻想世界,因而形成了他怨愤激越、瑰丽凄恻的诗风。从诗歌内容上看,李贺的诗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秦宫行》;或抨击宦官弄权,如《吕将军歌》;或影射藩镇割据,如《猛虎行》;或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如《老夫采玉歌》;或借助历史,抒发兴亡之感、抑郁之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有的还涉及恋情、相思、宫怨等,可以说涉及面十分广。但诗的中心内容仍是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对现实的不满、厌弃之情。
在艺术上,李贺将“哀愤孤激之思”以浪漫的手法表现出来,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和李白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诗风,因此后人称其为“诗鬼”。
5.了解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像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课后互动
(一)自主思悟1.试分析“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高秋”一词,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是秋天,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澈澄洁的高远境界。
2.说说演奏的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时间:“吴丝蜀桐张高秋”之“秋”。地点:“李凭中国弹箜篌”之“中国”。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句子角度声音的特点“昆山”句以声写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句以形写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琴声起伏多变,华丽悦耳表现琴声或悲抑或欢快,感情丰富
4.怎样理解“老鱼跳波瘦蛟舞”中的“老”“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却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样的形象描写使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深入探究1.诗歌开头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制作得精美,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词,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的事物,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这首诗运用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来写音乐。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综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评价和感受。
随堂练习
2.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方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B.古来万事东流水。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D.二十三丝动紫皇。【答案】D(D为借代,其它的是比喻)
3.下列六句诗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一组是()①李凭中国弹箜篌 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梦入神山教神妪 ④老鱼跳波瘦蛟舞 ⑤吴质不眠倚桂树 ⑥昆山玉碎凤凰叫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⑥【答案】B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
C.元稹,唐代杰出诗人。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所作传《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D.李贺,唐代诗人。所作诗歌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好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句,富有浪漫气息。他与李白、李商隐被合称为“三李”。【答案】B(“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不对)
5.用原诗语句填空。①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面写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承上启下的过渡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③二十三丝动紫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李凭箜篌引李 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荚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6.对诗句中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蕴含。B.用“芙蓉泣露”和“香兰笑”描写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C.“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D.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答案】B
7.下列对诗的前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B.二、三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C.第四句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姓名,而且交代了演奏地点。D.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都是以形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答案】D
8.对后八句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二门前融冷光”一句,作者写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光被箜篌声所消融,这怎么可能呢?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C.诗人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到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D.结尾两句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里,竟忘了睡觉;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答案】A
9.对这首诗理解和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想象丰富,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B.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照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C.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其中前六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最后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D.本诗不但成功地描写了李凭弹的箜篌声之神奇美妙,而且直抒胸臆,赞美了他的高超技艺。【答案】D(“直抒胸臆”不对。)
10.对本诗艺术手法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诗人借助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把抽象的箜篌声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C.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D.纵观全篇,诗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答案】B(没有“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