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执教者:杨梦婕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诗歌中想象神奇瑰丽的艺术特色。2、理解诗中的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清人方扶南曾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这一场音乐盛宴里,感受他的想象之奇特.二.整体感知 1.解题——《李凭箜篌引》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引:乐府旧题,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2、我们先来初步感知一下这场音乐盛典,请大家读完第一遍之后在诗歌中寻找以下信息:演奏时间:演奏地点:乐器特点:听众:音乐效果:3
明确:此问题比较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了解诗歌内容,并初步感受李贺的想象之瑰丽、诡谲。总结:在李贺的笔下,被音乐感动的,沉浸在音乐声中的,从植物写到了动物,从人间写到了天上,多么奇妙、大胆的想象,怪不得后人这样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放在一起,不仅表明他们诗作中都有浪漫主义的风格,而且“鬼才”更显出了李贺想象的奇特,诡谲,瑰丽。三、赏析品读(1)再读: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的音乐效果?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明确: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讨论名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
赏析: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2)小结:李贺描写音乐的特点写作角度——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表现手法——想象、比喻、虚实结合、通感、夸张、用典……写作特色——浪漫主义的夸张瑰丽、诡谲的世界(动物、植物、人间、天上无所不包)表现音乐的魅力四.拓展提升1、比较白居易与李贺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明确:角度——都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李:多侧面烘托白:多正面描写表现手法——都有比喻,化抽象为具象李:想象奇特瑰丽白:熟悉的事物语言通俗易懂2、李贺写作之“瑰丽、诡谲”再体会——《梦天》五.作业布置:1、背诵此诗2、挑选两组诗句进行赏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