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ID:843224

大小:48.59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  了解李贺的人生经历,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背诵全诗。  【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通过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导语设计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为什么赢得那么多的称赞呢?今天,咱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首-------《李凭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评价的那样。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后来被人称为“长吉体”。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其为鬼才,有“诗鬼”之称。李贺诗篇里也有积极进取,心雄志决的一面,“少年心事当拿云”,“二十男儿那刺促”?“男儿屈穷心不穷”,“丈夫快意方为欢”等句子广为传诵。  (2)追溯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李贺的这首歌形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农墨重彩,尤为出色。   (3)文体知识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3.字词积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  颓废tuí  露水lù  芙蓉fūróng  女娲wā  神妪yù  倚住yī  后裔yì  没落mò  露相l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附诗句翻译参考: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  (1)全体朗读诗句,划节奏,找韵脚。  (2)看课后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翻译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后,将难点交给老师。  (3)概括内容,小组商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要脑、口、手并用,边读、边想、边解决问题。  (2)对于重点字词,要先标出,然后加强记忆。根据字词意思翻译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整合答案】  (1)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重点字词: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诗句翻译见上文)  (3)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2.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1)  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3)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学生活动】  (1)诵读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层次→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学生速读,划出意象和词语,认真体会,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先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层。  (2)把找出的意象和词语分别罗列在一起,看看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整合答案】  (1)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描绘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运用的词语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三、咀嚼鉴赏领悟方法  【问题投放】  这是一首描述音乐感受的诗歌,仔细吟咏诵读诗歌,根据韵脚的变化,说说本诗应该怎样诵读,才能体会在纷繁的意象中蕴含的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  【学生活动】  吟诵诗歌,用心体会,组内交流探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注意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词表现的情绪变化。  【整合答案】  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个意群,五六句为第二个意群,七八句为第三个意群,最后六句为第四个意群。   第一个意群表现音乐的悲哀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第一句语势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气爽。第二句是这个意群中的情绪高潮,要读出突然之间被优美的乐音所震慑的感觉,“空山凝云”语势稍快,音量高亢,“颓不流”语速稍慢,表现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绪幽怨,语调低沉。第四句语速渐慢,稍作停顿,表示“第一乐章”的结束。第二个意群五六句表现音乐表情由悲怆到欢快,第五句情绪高昂,是情绪高潮,“昆山玉碎”要读出气势,声调高昂悲怆,要有劈空而来的爆发力,“凤凰叫”要如泣如诉。“芙蓉泣露”要紧随上句读出,忧郁婉转,之后稍作停顿,“香兰笑”要适当体现欢快的感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表现清冷凄寒之气直上霄汉,要一气呵成,语速渐快。第四个意群表现乐曲在凄寒的情绪中结束,并在余韵中展开联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整首诗的情绪高潮,前句要紧承“二十三丝”句,语势扶摇直上,“石破天惊”要重读。最后四句表现想象的境界要读出梦幻和痴迷的感觉,“梦入”句要读得舒缓,语音延长,“老鱼”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吴质”句语势稍快,“露脚”句语速稍慢,最后三个字语音延长,“兔”字重读。  四、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  鉴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的意象,说说给自己带来哪些美感。  【学生活动】   吟咏诵读,鉴赏形象,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这是通过写形象来写音乐。  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强,表现乐声极其昂扬,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也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弱,表现乐声柔和深沉空灵哀婉。  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在温婉中绵延了忧伤的情绪。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芙蓉泣露”似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滴落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缓和。“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运用通感将视觉附诸听觉的属性,描绘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绘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这两句想象丰富,意象鲜明,前一句以比喻写声,后一句以视觉写声,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形,是种立体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1)学生运用试背、默背、互相提示、齐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强背诵。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讨论质疑,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背诵提示:此诗为乐府歌形体,音韵流转自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还要把握这首诗的四次换韵,注意韵脚和节奏,背诵效果会更好。  (2)根据诗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  【整合答案】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象这些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联想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炼石/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六、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学习本诗,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真领会意象的意义。要重点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掌握侧面烘托、夸张、摹音、神话等手法的运用。还要认真体味意象所形成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熟练背诵全诗,在背诵的基础上慢慢加深理解。  七、课堂实践检验效果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  泣露  箜篌(hóu)  歌行(xíng)  B.芙蓉(fūróng)  奢望  昂然  纠缠   c.倚靠(yī)  神妪  巨擘  谦恭  D.颓然  颤栗  突兀  雕琢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李凭箜篌引(  )  (2)吴丝蜀桐张高秋(  )  李凭中国弹箜篌  (4)十二门前融冷光(  )  石破天惊逗秋雨  露脚斜飞湿寒兔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他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琵琶行》已经学过,这里不在附上。下面附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1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2。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3。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4。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5。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6。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7。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8!  注释:  .颖师是当时一位善弹琴的和尚。  2.昵昵:亲热而细柔。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歌词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3.划然:突然。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4.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5.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6.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7.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8.冰炭置我肠:《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乐所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  参考答案:  .c点拨:“神妪”应为“神妪”。  2.(1)乐府相和歌旧题。  (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  沉浸  (5)引出   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4.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5.(附《听颖师弹琴》鉴赏)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密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的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这首诗的风格悲怆含蓄。  八、阅读理解  (一)精段阅读  阅读本课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参考答案:  .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鉴赏。要根据意象的特点运用联想的方式体会鉴赏。)  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思考要全面,条理要清晰。)  (二)拓展延伸  李贺的诗   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贺将其卓越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这一方面导致他对社会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而时时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使得他的诗作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从韩愈的粗猛豪横、孟郊的冷峭枯寂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诸如“冷红泣露娇啼色”“露压烟啼千万枝”之类诗句,在其诗集中俯拾即是。对于物象的色彩和情态,李贺也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写红,有“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写绿,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作者宛如一位高明的画工,一眼觑定事物的本质特征,便倾全力摹状绘形,敷彩设色,构造五彩斑斓的画图,又在此画图的关键色彩上加以哀伤的字眼,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得其笔下的诸多意象都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   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他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形容夏日之景色,是“老景沉重无惊飞”(《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通过这些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转换所构成的意象,诗人的艺术直觉和细微感受倍加鲜明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古”“死”“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等等,或惊心刺目,或幽凄冷艳,大都是一种怪奇、畸形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的产生,既源于李贺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也得力于李贺对字词的精心锤炼。似乎可以说,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   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还主要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他可以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的惊险,也可以由传说中的瑶台仙草,幻化出“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的奇景,他想象天上的银河流云会发出响声:“银浦流云学水声”(同上),他还能从箜篌的乐音想象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而这乐音的美妙动听竟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李贺的想象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李贺不少诗歌,特别是游仙诗都具有这种特点。表面上看,这一特点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但从深层来看,却直接导源于李贺独特的心理状态,换言之,李贺全部诗歌都可视作苦闷的象征  若与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诗人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六章第二节)  .“表面上看,这一特点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这句话中,“这一特点”指什么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李贺的诗的凄艳诡激的诗风是如何形成的?  3.文中说“李贺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其“褊执、狭隘”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4.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李贺的想象出人意表,跳跃性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①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意象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  ②李贺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③李贺运用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关键是提取概括。)  3.①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②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古”、“死”、“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时要注意评论性的字眼。)  4.①照应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使浑然一体。  ②总结上文,指出李贺诗歌特点的与众不同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③指出李贺诗歌的缺陷,使内容和观点更加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要根据问题涉及全篇,找全要点。)  (三)、走近高考  .语言表达与应用  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6分)  (1)  (2)  (3)  【答案】示例: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  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  少一点腹胀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句式的转换与运用。本题是开放题,鼓励创新。根据要求写句子,语言要通顺,比拟要恰当。)  2.经典诗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鉴赏资料】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