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南唐后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否把“又”换成“已”?为什么?“又东风”中的“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而“已”则表示已经,没有前面出现的暗示,不能表达词人的情感。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即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的发出感叹。
全词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体现“愁情”的?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虚写:往事,故国,朱颜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2.三度对比(横向),隔句相承(纵向)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小楼东风的永恒雕栏玉砌应犹在往事的短暂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朱颜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把抽象的愁绪化成形象的东流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遍问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3.比喻
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
上片写景。一二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美丽、动态可掬,一个“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五月盛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侧面深一层的写法。“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赏析总结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