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案例片段一:(说雷雨)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来。生:(全体起立)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生:yǔ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生:能。(生写)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生:听到了。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生:愿意。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没有。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师:你们见过雷雨吗?生:见过。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片段二:(学雷雨)边读边想想画面指导朗读雷雨前的段落师:通过李捷的读,认真倾听的同学一定想象到了不少画面,说说,和大家一起分享。生:下雨前,乌云越来越多,蝉一声也不叫,树叶一动也不动。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觉?生沉思。师:(打着手势)孩子们,刚才还烈日炎炎,突然,来了一片片乌云,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重——生:黑沉沉地压下来!想像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师:感觉?生:闷热师:板书(闷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生:读师:这闷热的感觉不是发自内心。要读出闷热的感觉,抓住几个词读好是很关键的,读读看,你认为抓住哪几个词能读出闷热的感觉?生:读第一段(师动作示意学生“压”,生会意,再读“满天的乌云很沉沉地压下来。”)生:读。师:看着我的手势,一起读。生:(齐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不自觉地双手做“压”的动作,眉头也皱起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片段三:
(写雷雨)学完本课,我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凑巧的是这段时间经常下雷阵雨,这时我将学生组织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进行观察天气变化。雨下得突然而且很猛,雨水还飘湿了有些同学的衣服,但大家始终兴致勃勃,观察兴趣丝毫未减。观察结束后,每个同学各自写了一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条理清楚的观察日记。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设情境,品词析句: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让学生想像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一堂课下来,感觉吃力地还是怎样指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课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知道练笔。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内容时,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富于想象力,开展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迁移运用,能更好地指导孩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执教多少年,上每堂课之前,都要将自己当成一个新手,踏踏实实备课、钻研教材。作为一个教师,更需要每天坚持认认真真读书,丰富自己的教学,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成功的课堂教学,精彩的不是老师的表现,而是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迸发智慧的花火。支老师说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圣地,不是老师展示个人才华的地方。”不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一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明白自己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带领学生读书,认认真真让学生喜欢读书,巧妙机智引领学生入境悟情,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