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倡:“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设置了多种形式地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小组合作读,引读,齐读,师生合作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学生会读懂。在读的基础上,我还设置了情境表演课文。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制作了头饰,课堂上,他们戴着北极星、大树、积雪、太阳,一个个都兴高采烈地想表演,情景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整节课学生读的多,说的多,相对于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合作学习者的角色。课前我还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尽管农村的学生没有网络,没有很多的课外书,但是他们还是在自己仅有的工具书上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收集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收集资料能让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满科学性与知识性、秀丽有趣的小诗,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探索的兴趣?这是我备课时一直考虑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有三点自己比较满意: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
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我对课文的讲解、分析。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会怎么办?”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等形式,学习课文中的四种方法。在小组学习时我及时巡视指导,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到的方法,并找到相应的段落再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或书中的句子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集体汇报、进行总结。如学习大树一节:学生说我知道大树也能告诉我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篇。我又问:“为什么会一面稠,一面稀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也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知识。二、利用简笔画,突破难点。沟渠里的积雪怎样给我们指引方向,教材只给我们说“看看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到底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却没有几个学生清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我画了一条沟渠,里面一面的雪多,另一面的雪少,请学生判断到底哪面是南,哪面是北,并说明理由。刚开始,不少学生认为雪多的一面是北,少的一面是南,理由是太阳在南边,把南边的雪晒化了。只有一名学生认为雪少的一面是北,雪多的一面是南。此时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看看
自己的理解有没有改变。孩子们再次思考,但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此时,我在沟渠的一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请学生再来判断。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白了,原来积雪多的一面是南方,而积雪少的一面是北方,因为沟渠的边沿挡住的南边的太阳光。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明白,我又画了一座小山包,一边积雪多,一边积雪少,请学生判断方向。这次学生马上明白了积雪多的是北房,积雪少的一面是南方。接下来我又画了一条宽宽的街道,两边是高楼大厦,请学生判断是街道南边的雪化得快,还是北边的雪化得快。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也很快给出了答案:街道北边的雪化得快,街道南边的雪化得慢。三、巧妙延伸,拓展激趣学完全诗,在拓展环节我提出问题:“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天然指南针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课下回想课堂上的情景,存在以下不足:备课时预设不足,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从课堂上来看,不少孩子还没有正确的方向感,对于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自然知识贫乏。在上这课前,应该让孩子查找有关的资料:了解北极星、观察大树的枝叶特点,观察大树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