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知识呈现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友人的资助下,在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他拜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年轻时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二、解读诗歌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黄鹂()、频烦()、未捷()、祠堂()、柏森森()、空好音()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1)锦官城外柏森森(2)隔叶黄鹂空好音(3)三顾频烦天下计(4)两朝开济老臣心(5)长使英雄泪满襟3.名句填空。(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3)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4)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5)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6)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常识填空。杜甫是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而的变化过程,号称。5.诗题为《蜀相》,诗歌首联、颔联却从祠堂写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见解。6.《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诗中有“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的句子。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点,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尾联中的“英雄”指的是哪些人物?“英雄”为什么会“泪满襟”?三、拓展应用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B.犀利(xī)夙愿(sù)朔风(sù)乾坤(qián)C、(yùn)采撷(xié)马厩(jiù)沙砾(lì)D、绿林(lǜ)笔砚(yàn)诏书(zhào)叫嚣(xiāo)阅读《咏怀古迹》这首诗,完成11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释】此诗写于《蜀相》过后六年游夔州的武侯祠后。10.把这首诗与《蜀相》比较,查找材料,按要求做题。(1)在内容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2)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们有何不同点?(3)从情感的表达看,两诗有何不同?11.杜甫一生写过多首有关诸葛亮的诗,有人认为他写诸葛亮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寄寓着自己的感慨。请结合《蜀相》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书愤1.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2.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一、知识呈现作者及写作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二、语言积累1.给划线字注音。大散关()、伯仲()()、衰鬓()、斜行()、行家()道行()、边塞()、塞子()、塞责()2.名句填空。(1),中原北望气如山(2)楼船夜雪瓜洲渡,。(3)塞上长城空自许,。(4)出师一表真名世,。(5)小楼一夜听春雨,。3.文学常识填空。(1)陆游(1125~1210),字,自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的热情。著有《渭南文集》。陆游诗作的最大特点是。(2)宋词习惯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为主,代表作家有、、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4.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5.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之,愤慨之情无处不在,请体会“愤”字在诗中的具体体现。6
.除了《书愤》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7.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2)纸上得来终觉浅,。(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yù)》(3),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4),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小园陆游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8.体会结句中的“却”字,说说它包含的深意。9.这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小诗,流露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10~11题。(20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0.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11.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10年湖南卷)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2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13.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蜀相1.鹂lí频pín捷jié祠cí柏bǎi好hǎo2.(1)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2)空,白白地。(3)多次。(4)开创,辅助。(5)长时间让。3.(1)隔叶黄鹂空好音(2)三顾频烦天下计(3)出师未捷身先死(4)露从今夜白(5)星垂平野阔(6)语不惊人死不休4.诗圣盛衰诗史5.明确: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庙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庙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了。6.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7.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诗人的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8.明确:“英雄”兼指包括诗人在内的古往今来天下一切有志于振兴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人物。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殁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因而“泪满襟”。9.C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10.(1)内容上的相同点是:既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叹惋他的壮志未酬,也写出了作者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在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是:《蜀相》的焦点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者的核心则是颂扬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在表达方式上,《蜀相》重在正面描写,《咏怀古迹(其五)》则重在侧面烘托。(3)从情感的抒发看,《蜀相》以景物烘托人物的感情,属间接描写,《咏怀古迹(其五)》则是直抒胸臆。11.示例这首诗先写景,后写人。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起诸葛亮可歌可泣的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不能自已。于是精心吐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深谋远虑,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这是诸葛亮的一大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这种壮志未酬的悲惨引起历代英雄的共鸣,激起类似境遇者的无限悲愤与哀痛。诗人浑然交织的伤人与自伤之情,不能不使人为之双泪横流。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书愤1.sǎnbózhòngbìnxínghánghéngsàisāisè2.(1)早岁那知世事艰(2)铁马秋风大散关(3)镜中衰鬓已先斑
(4)千载谁堪伯仲间(5)深巷明朝卖杏花3.(1)务观放翁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剑南诗稿》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2)婉约豪放闺情离绪柳永李清照姜夔苏轼辛弃疾4.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题中的“愤”字,形成全诗的基调。颔联将诗人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之中蕴藉着豪壮之情。6.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成为作者的榜样。7.(1)柳暗花明又一村(2)绝知此事要躬行(3)位卑未敢忘忧国(4)零落成泥碾作尘8.该诗写诗人被迫蛰居乡间的生活,其中既有因回到平静生活的几分欣喜,又流露出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几分不平。9.作者为了恢复中原,多年颠沛流离,纵横驰骋(“行遍天涯千万里”),如今却被迫蛰居乡间,跟随邻舍父老学习种田,这其中包含的愤愤不平之气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是不言而喻的。10.“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11.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12.“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13.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