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技能:(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二、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难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问题一:从这首诗中,你们觉得陆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同学冋答没错,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周恩来: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另外一篇爱国诗歌《书愤》从题目入手,你们觉得书愤,是什么意思;书就是书写,书写愤懑之情。诗中有何愤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这首诗。待会我们会请同学冋答这个问题!所以同学们读诗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读诗最重要的就是知人论世。我们先来了解陆游个人陆游的生平陆游(1125年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因考进士时,名次排在秦桧儿子的前面)。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我们先來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同学们,我们在课文的小字部分可以看到,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62岁了。(1)同学朗读(2)放录音带朗读(3)教师朗读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己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为何会说早岁那知呢?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他极度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少年时期志向远大“世事艰”指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在江南重新建立起来的宋朝政权,沿用“宋”国号,由于国都相对于先前的北宋而言位置在南方,史称南宋。南宋初建都南京应天府,后迁都临安。但宋高宗赵构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相左,为岳飞之后被杀埋下伏笔。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冃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某种原因不能生育而绝后),于是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高宗Z意甚合。在宋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宋高宗之后是宋简宗,高宗子,被拥立,后被逼退位,高宗复位。之后才是宋孝宗即位,他是高宗的养子。当时高宗因某种原因不能生育而绝后。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屮原。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孝宗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Z。南宋一直以和为主,并无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虽出兵但未达到预期目的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岳飞,抗金名将,最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害。“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止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气如山是什么意思?第一种站在过去的立场上,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暗合诗人早年立下的壮志,早年立志时事豪气如山。回想当年自己立志时的豪气第二种陆游心中愤恨堆积如山
站在如今的立场上,回想当年的志向,反观如今的政局,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历程艰难,实在是怨气堆积如山。同学们你们觉得更赞同哪一种解释呢?此句的意思就是,少年的时候哪里知道收复中原如此艰难,当时北望中原,豪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上句:宋高宗绍兴三^一年^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利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楼船”句: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这砧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O但是这两次的战斗,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最终都是走向了失败。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孝宗乾道八年(1172),土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所以诗人就再次发出感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皐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万里长城
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抵御外来侵略。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②“空”“己”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空:徒然的,虽有一腔热血,但却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投降派把持的朝政,陆游根本无法实现自己收复屮原的壮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已先斑,长出白头发,这说明什么,白头发是年老的象征,年华老去。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但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的愿望还没有来的及实现,就己经老去了,岁月蹉舵,年华空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可谓是悲凉至极。“空自许”,“已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联作者也是用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R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暗讽统治者是“阿斗”。设置问题:千白年来真的没有人能和诸葛亮相媲美吗?有,那就是陆游他自己。其实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同时也感慨,南宋统治者没有重用他,他的才能无法施展。总结:前两联回忆往事,感慨世事艰难,收复屮原的机会被次次错过;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诗歌风格:作者的“愤”屮含“恨”,“愤”屮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悲凉的风格。我们己经梳理过整首诗歌了,那诗人到底写了哪些愤呢板书: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乃“寒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3、诗人这种愤懑Z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1)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2)用典: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4、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本诗歌是陆游一生感情的艺术概括,以“愤”字贯穿始终,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愤的和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梁启超先生是这样评价陆游的: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屮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评价陆游许国丹心,至死不渝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上尝试背诵这首诗歌课外拓展:爱国是陆游一生中难以解开的一个结,你们知道吗,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他还有一个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开的情结,那就是爱情其中词作《钗头凤》就是写陆游的爱情。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鮫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滕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12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儿年來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乂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育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人家闺秀唐氏(有人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匕"琴瑟甚和匕是-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几年以后的一个春口,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城南禹
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唐婉见到此诗之后,也写了一首是回应。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不久之后,唐婉便因心中郁结而离开人世。陆游得知这个消息的吋候,也是悲痛万分。唐婉是陆游一生都挥Z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陆游不仅是一个爱国诗人,还是一个痴情男子。附板书设计:书愤陆游报国有罪华空老壮志未酬无人领军爱国爱情作业
背诵此诗《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请同学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