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勤于创作,写诗六十余年,诗作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四、朗读诗歌1.诗题解读。“书愤”是何意?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忧愤。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那么我们就一同来朗诵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心中的忧愤和不平。4
2.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节奏。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五、整体感知诗题既然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书写了哪些事情,又是哪些事情让他愤愤不平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学海导航中的诗文翻译坊,疏通诗文大意。(5分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究竟所书何事?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里的“世事艰”是指“世俗尘世琐事的艰苦”吗?有的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明确:“世事艰”是指“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这位抗金名将抱定收复河山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最终却被冠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气如山”应该是指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所以作者在首联书写了:收复祖国河山之志。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4
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楚汉相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此地北出关中。三国曹操西征张鲁,亦攻守此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3.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诗人曾经自许塞上长城,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位自许塞上长城者,“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檀道济一生征战,所率军队常使敌人闻风丧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他率兵攻打北魏,粮尽退兵,北魏军队竟不敢追来。因他功勋显赫,引起了宋文帝的宠臣刘湛、刘义康的妒忌。昏庸的文帝偏信谗言,于元嘉13年杀死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檀道济临刑前愤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意为这是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后来北魏人得悉这几位名将被杀,便毫无顾忌地派兵10万进攻宋,待宋军岌岌可危之际,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人。古代帝王建设长城正是用来镇守边疆,抵御外族。陆游也曾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只是比起年少时的意气奋发,如今诗人望着镜中的自己,年迈体衰,双鬓已然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所以诗人在这一联中,书写了何事呢?(年事已高,壮志未酬。)4.尾联:我们提起出师表就不得不提起“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诗人对诸葛孔明又是抱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崇敬,敬仰)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千载谁堪伯仲间)。有人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诗人又是怎样形容这篇以“忠”闻名的《出师表》呢?(4
真名世)所以诗人在这一联诗歌中传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敬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效忠国家的坚定志向。六、问题探究(知人论世)1.我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要如何做到知人论世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这些信息呢?明确:看诗题看背景(论世)看注释看诗人(知人)2.下面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来思考一下作者因何事而忧愤呢?(5分钟)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七、课堂小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亘古男儿一放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