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强《书愤》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孙洪强《书愤》教学设计

ID:844216

大小:4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书愤》学案建昌营高中孙洪强学习目标:1、学生在熟读《书愤》的基础上当堂背诵。2、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理清表现手法类习题的答题思路。学习重难点: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理清表现手法类习题的答题思路。学习过程:【导入】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直到七十五岁高龄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书愤》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今天我们就来研读一下《书愤》,体会诗人这种郁愤的情怀。一、自主学习【“一咏三叹,诵读寻情”】(预时5分钟)学法指导:结合下面给出的背景资料自由朗读《书愤》(至少三遍),做到: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把握基调,读出韵律。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书:书写;愤: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展示点评1】(预时4分钟)互动策略:教师随机抽取每个小组的编号相同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全诗,比一比看谁的声音最洪亮,体态最大方,最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应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山”应重读,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的场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因为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已先斑”着一“已”字,悲凉之至。生动的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即无人能比,重读,结句降调。【记一记】(预时5分钟)互动策略:限定3分钟,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快!3分钟后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记忆效果。【“浅斟低酌,品析写情”】(预时10分钟)4 学法指导:独立完成下面的一道选择题和两道思考题,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又准确,加油吧!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分析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B.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运用渲染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当年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C.“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D.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2、进一步研读文本,研讨作者究竟因何而“愤”?(作者愤慨什么?)回顾全诗不难发现作者所愤者有四:所愤之一“世事艰难”。所愤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报国无门。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年华空老,壮志难伸。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领军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雄浑的风格。3、纵观全文,谈一谈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一比哪位同学思考的最深入。)(1)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2)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3)抒发了自己因报国无门、虚度年华而感到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组内群学】(预时5分钟)互动策略:所有同学起立讨论,小组长先统计本组同学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思路最清晰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最终组内所有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展示点评2】(预时10分钟)互动策略:教师随机抽取每一小组的任意编号同学,在黑板本组对应的展示区内展示4 本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点评,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比一比看谁的书写最工整、答案最准确,思路最清晰;评一评看谁的思维最缜密、最客观、最公正!二、精讲点拨(预时4分钟)三、当堂检测(预时10分钟)检测要求:本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待教师提示后再进行对子之间的互查纠错,小组长检查验收。(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1、(2011·北京崇文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必做题)临江山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②长沟:大河。陈与义这首词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指出这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的手法。【答案】1、(1)陈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2)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孤苦对比,(3)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效果)2、(2011·甘肃部分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选做题)最高楼·咏梅陈亮①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⑤“树不着唐昌宫里玩”也是用典故。唐人康骈的《剧谈录》记载,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花,每春发花,若瑶林琼树。元和年间,当盛开时,乘车骑马来游赏的摩肩接踵。4 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对偶的手法。②“香早暗偷传”“斗清妍”“笑当年”用的是拟人;“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用的是比喻、对偶的手法。③写出了梅花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清高脱俗的品质的赞美。四、【课后反思】(预时2分钟)我的收获:我的困惑: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