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导学案编写人:汪红丽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学习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学习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二、作者、背景、解题(一)作者及背景见《创新设计》(二)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以“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三、诗歌赏析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2、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析七八句的情感。5、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四、全文小结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的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是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五、课后反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编写人:汪红丽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学习是个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是个欣赏能力。学习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学习难点:“自”和“空”的理解。一、自主学习(一)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二)写作背景:《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三)题解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二、赏析资料(一)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二)诗文分析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
开头二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五、六两句,是诸葛亮一生行藏出处的高度概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最后两句,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和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是永远点燃人们爱国主义心胸的至情言语。“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使全诗境界全出。(三)诗文特点1、借古抒怀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作者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用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2.语言精练颔联描写祠堂景物——碧草萋萋爬满台阶,黄鹂婉转隔叶欢唱。作者用十四字写出了一派美好的春日图景。而这美好欢悦的景物又和诗人内心的悲凉形成极大的落差。颈联虽然也只有十四个字,却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迹和功勋,写得十分精练区区二十八字有叙事,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四)主题思想通过对诸葛亮的怀念和赞美,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三、课后反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编写人:汪红丽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是个鉴赏能力。学习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学习难点: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一、诗词导入认识陆游是从他的爱国诗篇开始的。陆游的爱国诗词导入《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课前导学1.作者及背景(见《创新设计》P15)2.完成P15《创新设计》基础积累三、诗歌鉴赏:1.解题:(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以及诗歌的感情基调)2.诵读体味,整体把握。
方法:整体读,听范读,个别朗诵等多种方式。(目的: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3.结合背景及作者逐句赏析,重点分析颔联以及尾联。方法:自主解决以及师生互动。(目的:巩固知人论事,了解白描以及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自主鉴赏诗歌。)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补充陆游关写写诸葛亮的诗歌)(设计目的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四、赏析链接本诗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