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一中2011级高二上期语文教案内容备注课题:书愤教学目标: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当堂成诵。教学重点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60年来万首诗”,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二、检查预习:三、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第4页(本章共4页)
宁远一中2011级高二上期语文教案四、解题:书:写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悲愤。五、朗读: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六、诗歌大意: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沦中原气概如高山。雪夜驾战船破敌瓜州渡口,秋风里骑战马收复大散关。空言塞上万里长城自安慰,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出师表》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第4页(本章共4页)
宁远一中2011级高二上期语文教案七、阅读诗歌思考:1、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3、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明确: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第4页(本章共4页)
宁远一中2011级高二上期语文教案“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旨)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教学后记:第4页(本章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