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魏风·伐檀》《卫风·氓》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魏风·伐檀》《卫风·氓》二.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魏风·伐檀》与《卫风·氓》,达到三个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二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三.知识归纳总结:1.关于《诗经》的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孔子对诗经评价很高,有三句评论很有名,一句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句是“不学诗,无以言”第三句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都是论语中的话,孔子强调的是诗经的教化作用。《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合计305篇。其中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2.《诗经》“六义”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就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3.《诗经》为什么也叫毛诗?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四.课文分析:《魏风·伐檀》1.整体分析
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2.文本第一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3.写作特点分析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复
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有人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人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4.赋比兴的运用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兴”的运用。“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面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如《关雎》中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成对成对的关雎在河中的陆地上嬉戏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为“都红了”创造气氛。《卫风·氓》
1.文本串讲《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容颜衰老。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遂:久。知:智。咥(xī):大笑貌。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2.故事与人物线索:恋爱——婚变——决绝人物(1)女子:勤劳(例证“靡室劳矣”还有去卖丝等情节),痴情(男子一提要跟她好,就答应,等待,无尽的等待,期盼丈夫悔改),坚强(“亦已焉哉”)女子的情感=诗歌的情感=哀伤、悔恨、痛苦、无助、自责、留恋、坚决等,归纳“悔恨多于哀伤,坚决多于留恋”(2)氓:三心二意、始乱终弃、狡猾残暴总结: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3.赋比兴手法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三、四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一章赋的手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典型例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答案: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答案为A。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注:①俟(sì),等待。②遄(chuán),速或快。A.
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比较含蓄,不如《伐檀》批判得淋漓酣畅。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D.《伐檀》《相鼠》两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答案:B3.翻译《毛诗·序》(节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答案: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理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模拟试题】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chī)言笑晏晏(yàn)不狩不猎(shòu)B.清且涟猗(yǐ)乘彼垝垣(guǐ)无食桑葚(shèng)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尔卜尔筮(shì)D.不稼不穑(sè)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g)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咥其笑矣糜室劳矣B.胡瞻尔庭有县貆兮泣啼涟涟C.自我徂尔于嗟鸠兮其黄而陨
D.士贰其行送子涉骐置之河之干兮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5.《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6.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7.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阅读下文,回答8-11题陕南七里香·石英①七里香是一种花。所谓“七里香”,是喻其香味悠远绵长,虽身在七里外仍能叨其福气。究竟是否能喷洒到三千五百米的距离,我没有具体测试过,但它香得沁心,香得可人,香得馥郁而不生腻,却是千真万确的。②别处有没有这花,我没有见到过。在陕南汉中盆地以至安康山区,我却是大饱眼福。而其中尤以安康香溪洞名胜区的七里香最著。也有人说,香溪洞正是因为七里香而得名。③这花像什么?像时尚女郎波浪形披肩发?像直挂山前的小瀑布:都有点相似,但色、味、神都不似。七里香基本上是白色的,却不是直白惨白,而是昂昂有生气。它比波浪披肩发少了人工香水味儿,它比瀑布更多了些人情味儿。④它在陕南一带很普遍,也很普通,普通得随处可见。在山坡上,在路边崖壁上,在小家小户的院墙上,成为此地天然的饰物。也许因为它不那么珍稀,所以没有半点自命不凡的贵族气。它很多,但并不因为多就贱就俗。单以它的香气而言就的确不同凡俗。从它身上我悟到一个理儿:多而雅是可能的;相反,甲。⑤同七里香在一起呆得稍长,我便不敢再拿什么比喻它。它就是它,它就是七里香。假如没有亲眼得见,即使以什么形象喻它也是枉然;假如没有闻其香气,纵然入芝兰之室也不能真切领略其独特气韵。⑥我羡慕陕南人,我觉得常年能和七里香相伴就会分外年轻。尽管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百花争艳,百木竞姿,但不可能都如此得天独厚,享受一种不同凡俗而又多得极其普通的怡目养神的名花。仅仅拥有这七里香,安康和汉中就会使外来客难忘。⑦
在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越来越需要加意护持与净化的今天,我总觉得陕南的七里香是环保的滤化师,空气的调节器。假如神州大地都有爽心怡神促人向上的七里香,伪劣的香气就将会无人问津。8.一段中作者将“七里”变换成“三千五百米”,这样变换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说“‘七里香’在陕南一带很普遍,也很普通”,“普遍”与“普通”这两个词分别体现了“七里香”的一个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下面横线上为第四段标号“甲”处填写一个双重否定句,要求与“多而雅是可能的”意思正好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作者从“七里香”的普遍和普通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美的价值不在于量的多与少。B.作者写“七里香”抨击了社会上貌似高雅实则伪劣的风气,呼唤善良纯真的精神。C.这篇散文的主旨,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保护好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D.作者由歌颂花,进而歌颂了陕南人民;歌颂他们的纯真而又不同凡俗的敬业精神。E.作者认为,能享受到自然、纯真的社会风尚,是一种福气,能促人向上,使人年轻。
试题答案1、B2、C3、B4、D5、赋6、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7、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8、表明“七里香”的香味,香得沁心,香得可人,是不可量化的。9、“普遍”体现了“七里香”数量很多的特点,“普通”体现了“七里香”形态平凡的特点。10、少而俗也不是不可能的11、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