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教学设计与反思甘南州合作二中杨燕教学设想《卫风·氓》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其重要性和可欣赏性不言而喻。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概况,了解《诗经》《楚辞》开创的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通过诵读,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艺术形象,逐渐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而本课体现的高考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其具体要求是:了解四言诗的诗体特点;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知古代社会生活。古典诗歌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文学鉴赏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使之逐步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基于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生疏字量大,语句组合样式新颖、内容含量大、空白点多,理解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多次的感情经验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根据高考考纲精神,结合窑街矿区学生基础不牢,课后主动钻研语文较少等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经》相关的文化知识,完成文言知识积累。能力目标:品味对比,据此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了解古代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体会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刻画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会赋、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回忆,激发学生探寻中国诗歌源头的兴趣,培养梳理、概括信息的能力。)我们在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一第一单元学习的文章就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郑愁予的《错误》,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普希金的《致大海》等等。那么,我们就会想一个问题:我们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诗歌是什么呢?第一部诗集又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赏析《诗经》中的《卫风·氓》。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提问抽查学生预习情况,主要针对《诗经》有关的文化常识。)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其为《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3.《诗经》的价值和影响《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由于其内容丰富以及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三.诵读全诗,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全诗主要内容,教师点拨,然后指导学生概括描述诗歌故事的完整要点,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最后明确。)明确:《卫风·
氓》详细交待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后生活,及最后被遗弃的生活经历。情节:恋爱→结婚→追悔→婚变→自哀→决绝感情基调:深情温柔→幸福热情→悔恨→怨恨→沉痛→坚强刚烈四.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指导分析女主人公形象:(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发言。最后教师明确)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之情。在追述恋爱生活的第一、二章中,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纯真、热情、温柔的姑娘。在追述婚后生活的三、四、五章中,通过“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写出了她的勤劳、贤惠。在后来的生活中,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在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的清醒、刚烈、坚强的性格特点。总之,诗中通过对比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清醒、刚烈、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爱情有热烈的追求,可当她结婚后发现男子用情不专一时,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与之决绝,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学生讨论分析氓的形象:(教师提示:要注意细节描写,如“怒”等,可以畅谈自己合理的见解。最后归纳明确)始乱终弃的负心郎形象。3.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教师板书)《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①女主人公自己婚前婚后的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A.生活的变化(美好愿望,不幸遭遇)
B.容颜的变化C.思想感情的变化②氓自己婚前婚后的变化对比。婚前婚后对爱情、女主人公态度行为的变化。③女主人公用情专一和氓的背情变心形成对比(“女之耽兮”“二三其德”)④河水有岸和氓的心思无法捉摸的对比五.师生赏析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明确。)1.“赋”教师提问:《卫风·氓》详细交待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后生活,及最后被遗弃的生活经历。《诗经》中的这种敷陈铺排的手法,被历代文论家称为什么方法?明确:采用的是“赋”的表现后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2.比、兴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明确:《卫风·氓》中第三、四章运用了比、兴手法。第三章前四句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这些起兴的诗句中兼有比的特点,以桑叶肥沃来比喻女子正当年轻美貌之时,也有一说是指氓情意浓厚之时。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是“兴”手法的运用。而桑叶的枯黄也是比喻女子颜色已衰,或喻指情意已衰。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而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六.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全新评价文中氓和女主人公;谈谈正确的婚恋观。引入新闻资料。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正确引导明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合理见解。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七.小结本课1.内容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寓情于事,依循“恋爱→结婚→追悔→婚变→自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第一人称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清醒、刚烈、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深刻揭露了奴隶社会中不合理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2.手法①对比②赋比兴八.课后作业(探究创新,迁移能力)。1.文言知识小结。2.背诵默写《卫风·氓》。3.把《卫风·氓》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九.板书设计女婚氓生活态度容颜变行为思想心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诗经》的有关常识,积累文言知识。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背诵默写的要求。
使大多数同学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和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有的学生应该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进而拓展延伸到整个诗歌领域,更进一步,可以延伸到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上,提高整体阅读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在授课过程中,本教案设计可根据课堂实际做出调整,课后反馈教学信息,进行反思改进。课后作业体现了分层次、分能力教学的思路。其中前两点是硬性地,所有同学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后一点是软性地,是针对一部分同学而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