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教学课时建议:3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诗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感受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标记出不能读准字音的字词和理解不了的词句。2、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的字词句。3、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意。4、借助“教材助读”,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使用说明】1、按照“学法指导”初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2、明确学习目标(多看几遍“学习目标”),完成“教材助读”的阅读和对本文的内容的整体把握。3、不借助任何外力,独立书面完成“预习自测”。4、将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处。【预习案】I、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屈平(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2、了解背景屈原出身贵族家庭,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汉北。怀王死后又因项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本诗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3、文体知识1、《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2、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多用“兮”字经助语势,富有抒情万分和浪漫色彩。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4、整体感知1、诵读指导《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8用心爱心专心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读课文。2、细细品味文中大量“兮”字,其作用是什么?3、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请概括下列句子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品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II、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謇()朝谇()而夕替又申之以揽茝()忳()郁邑余侘()傺()兮溘()死忍尤而攘()诟()芰()荷2、根据拼音写汉字。jī绊众女疾余之éméi兮zhì鸟杂róu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长太息以掩涕兮()(2)謇朝谇()而夕替()(3)虽九死其犹未悔()(4)谣诼谓余以善淫()(5)偭规矩而改错()(6)竞周容以为度()(7)宁溘死以流亡兮()(8)忍尤而攘诟()(9)伏清白以死直兮()(10)悔相道之不察兮()(11)及行迷之未远()(12)高余冠之岌岌兮()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偭规矩而改错()(2)忳郁邑余侘傺兮()(3)何方圜之能周兮()(4)进不入以离尤兮()(5)芳菲菲其弥章()5、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怨灵修之浩荡兮()(2)固时俗之工巧兮()(3)偭规矩而改错()(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8用心爱心专心
(5)宁溘死以流亡兮()【我的疑惑】。III、信息链接一、屈原名句(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二、“离骚”的理解1、“‘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离骚》就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2、“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班固)3、“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王逸)三、端午的由来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四、对联欣赏1、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这段历史: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2、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联,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在纪念屈原的对联中堪称上品: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联中引用了许多典故:《楚辞》中把“香草”喻作贤臣。“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翠……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满思念与哀伤之情,是屈原被放逐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托。3、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探究案】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文章比较突出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8用心爱心专心
2、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II、质颖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精句赏析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提示: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提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精句:。赏析:。探究点2、提炼概括1、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些原因?2、《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8用心爱心专心
探究点3、鉴赏评价《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入乏生动的比喻,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III、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偭规矩而改错()謇()朝谇()而夕替忳()郁邑余侘()傺()兮制芰()荷以为衣高余冠之岌岌()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亏,亏损。C、“回联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联,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D、“别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3、填空。(1)《楚辞》是由(朝代)(姓名)所辑录的、8用心爱心专心
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辞”。(2)长太息以掩涕兮,。(3)亦余心之所善兮,。(4),长余佩之陆离。,唯昭质其犹示亏。有错必改:。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课堂小结:《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大的魅力,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节选部分表现了他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比兴手法和“兮”字的大量使用,美人香草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楚地风情。课堂评价:。参考答案:预习案:2、答案:“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有感叹意味。3、忧国忧民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嫉恶如仇忠贞不移预习自测:1、jiǎnsuìchǎitúnchàchìkèrǎnggòujì2、羁蛾眉鸷糅3、(1)掩面拭泪(2)谏诤废弃,贬斥(3)纵然,即使(4)造谣,诽谤(5)背向,引申为违背(6)法度,准则(7)突然,忽然(8)责骂(9)守,保持(10)观察、选择道路(11)趁着(12)高耸的样子4、(1)错,通“措”,措施(2)邑,通“悒”,忧愁不安(3)圜,能“圆”,圆形(4)离,通“罹”,遭受(5)章,通“彰”,明显,显著5、(1)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2)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3)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8用心爱心专心
(4)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流亡古义:尸随水流。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探究案探究点1:1、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谤、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探究点2:1、(1)小人投机:“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君王不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3)世俗扭曲:“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4)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2、《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2)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探究3: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较多。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谤、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比喻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8用心爱心专心
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III、当堂检测1、miǎnjiǎnsuìtúnchàchìjìjí2、D点拔:惩:受创而改变。3、(1)西汉刘向屈原宋玉(2)哀民生之多艰,(3)虽九死其犹未悔。(4)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8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