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①価()规矩而改错②何)之能周兮③制芟()荷以为衣④高余冠Z岌岌()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Z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Z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Z,这里无意义。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3.对句屮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骞朝i卒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4.翻译下列句子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译文:
①鸳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译文:②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文:【课堂探究】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二、了解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而。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概述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2、简介“楚辞”三、文学特点:
1、骚体诗:亦称“埜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屮,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屮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耍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11!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四、听读并诵读课文1、放配乐朗读磁带《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扌n,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骞/朝淬/而夕替。(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吋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五、疏通课文,掌握文中字词。(1)通假字価规矩而改错何方圜z能周兮T屯郁邑余佬僚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通“措”,措施。通“圆”,圆凿。通“郁悒”,忧愁苦闷。
通“罹”,遭受。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2)词类活用通“返”,返回。步余马于兰呆兮使动用法,使……步行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形一一动,加长。固前圣Z所厚形动,推重。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鹫鸟之不群兮名动,口群。谣该谓余以善淫动一一名,淫荡,纵欲之事。屈心而抑志兮(3)特殊句式密朝i卒而夕替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杲兮状语后置。介词“于”。不吾知其亦己兮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涿谓余以善淫既替余以蕙縷兮状语后置。介词“以”又申之以揽茴高余冠之岌岌兮状语后置。介词“以”。长余佩Z陆离(4)一词多义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虽:余虽好修娉以羁兮虽然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修:余独好修以为常美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改(5)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価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无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出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溢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第二课时一、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1、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屮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口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2、研讨课文:(1)、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明确:(1--3):述怀,揭示“朝i卒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4-6):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2)、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一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徳,至死不改)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一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一一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一忠贞不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一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一一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二、课文赏析:(一)赏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Z多艰。余虽好修娉以鞭鞫兮,骞朝i卒而夕替。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姪以羁磯兮,窘朝i卒夕替”两句启下。3、屈原一生“好修娉以磯羁兮”,为什么“朝i卒而夕替呢”?明确:原因是以下儿个:
①“既替余以蕙綴兮,又申Z以揽苣”。②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③“众女嫉余之娥眉,谣i豕谓余以善淫”。④“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鸳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Z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英犹未悔。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鸳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Z蛾眉兮,谣该谓以善淫。明确:这儿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來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倘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二)赏析第二部分:1、“悔相道Z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Z未远。”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明确: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一部分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第一部分述怀明志,第二部分反省自身,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加自信,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明确: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汩罗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綴兮,又申Z以揽苣。”明确:用“蕙縷”、“揽苣”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明确:M“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3)“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白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彖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四、疑难指津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明确: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3、《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徳。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価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如以釆摘香草喻加强白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芟荷”、“芙蓉”而來,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來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③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五、拓展提升: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参考:①观点:可以理解一一作为那个吋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白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②观点:不赞同一一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口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六、课文小结:《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I'可和开阔的画面,犁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彖。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
到整个作品Z屮,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Z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课前预习】答案1.①midn②yudn③ji④ji2.D3.D4.(见课本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