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说课《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险,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本诗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是一首对祖国山河绝美的赞歌,是我国文学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赏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突破。首先是从主题上突破,这就要“知人论世”,了解李白的生平,要通过对李白生平的了解,知道这一篇诗歌就是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的挥斥幽愤之作,由此得知,诗中所写之事物并非实指而是借喻,这是一说。而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却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战乱频仍的情形,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如胡氏所云。其次是从写法上来突破,李诗素有“惊天地,泣鬼神”之称,要准确理解,就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它侧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胸中有激情,笔底有波澜,李白以丰富的想像,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为了突出抒情的主体,诗人充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有“上青天”来反衬上蜀道的艰难;以“六龙”“黄鹤”“猿猱”的不可度越来反衬蜀道的高危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回川”之险衬托山势的高危;“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清诗的结构层次,鉴赏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能力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语句节奏,体会对本诗风格所起的作用。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一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第1步:本诗写作年代简介。范读全诗。学生诵读。第2步:研读,疏通意思,分析结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第3步:赏读,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景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像、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4.美读法。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美读,整合以上对诗歌的学习的感悟。●教学用具
媒体设计:1.《蜀道难》朗读带或与课文相吻合的音乐。2.《唐之韵》有关李白和本课的音像资料。●学习导航一、导入语我们在高二时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文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在诗中,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的梦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间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二、诵读感受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播放《唐之韵》中《蜀道难》的音像材料,带学生进入教学氛围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三、研读,理解和体悟诗歌的内容1.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示范:这是本诗的主诗的主旨句。它贯穿始终,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之中。由主旨句我们可以揣摩诗的寓意。主旨凡三见,是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诗的中间,副句在主旨句之后,“使人听此凋朱颜”,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是说蜀道之高,而且凄凉万状,后一层是说蜀道极其险恶。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面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四、赏读,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1.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内容起什么作用。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仰望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用散文化的句子,显示了感叹的强烈。感情豪放,统率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承接上一层,用夸张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蜀道之高峻)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前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剑阁险要景象,表明剑阁的特点是易守难攻)以上诗句节奏灵活多变,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2.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示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3.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示例1: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示例2: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五、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学生随伴奏的音乐朗读课文六、拓展延伸阅读并鉴赏李白的两首诗。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示例】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此诗通过奇妙的想像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示例】意译并鉴赏: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