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唐·李白
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谪仙”。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上,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试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机灵的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儿子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给儿子起名叫“李白”。李白起名
栈道
剑门关
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亲文言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匪:同“非”)(介词结构后置)
重要实词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重要虚词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开国何茫然(多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但见悲鸟号古木(只)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写作年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开篇:一显主旨句一叹高:难行蜀道之始蜀道高峻二叹险:可畏景物凄清——山恶水险以“何时还”起二显主旨句照应三叹战祸之烈:申戒剑阁险要人祸之惨——以“早还家”结结尾:三显主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上下对举虚实结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反衬、夸张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细节描写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蜀道艰难,比上青天还难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总结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