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时间:殷商到清,3000多年内容:诸子百家,诗词曲赋等诗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学习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时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背景: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暂时落脚。在此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诸葛武侯祠堂瞻仰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链接: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写诗人去武侯词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颔联:写入祠后所见。“自”、“空”二字写出冷落凄凉,暗含“丞相无缘得见春色好音”的伤感和叹惋,自然过渡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颈联:上句用刘备的事迹侧面烘托,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尾联: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叹惋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于千古名句。
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洁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是此联的诗眼,为什么?“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益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用这两句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1、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看是否在打破常规后具有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特点。2、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看是否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看是否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阙,甚至全篇。
1、探究、讨论这首诗丰富的主旨。
2、比较阅读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将《蜀相》与《咏怀古迹五首之五》相比较,说一说:两首诗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怀抱。《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请同学们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推荐作品《一剪梅》。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