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赏析之《蜀相》【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参考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白白的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诗起首联两句,总领全篇,从远观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自为问答,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 颔联二句,近写祠庙荒凉之景,“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突出了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悦耳。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则突出了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虽然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也少见有人来。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诗的后四句是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更令人想起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刘禅的情形。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感人至深。“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谓《蜀相》的“诗眼”。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呢?这两句沉挚悲壮,震撼人心。【随堂练习】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何处寻(cí) B.隔叶黄鹂空好音(hào)C.两朝开济老臣心(cháo) D.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锦官城外柏森森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B.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多次。C.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创业成功。D.出师未捷身先死 捷:战胜。3、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可以互相解释。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丞相祠堂的描写已经暗含着丞相本人。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和礼贤下士的精神。D.《蜀相》写于公元760年,杜甫写此诗与当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有关。 5、在读诗时,有的同学认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不仅赞颂诸葛亮个人,也是在表露自己的心绪。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陈述理由。①我同意他的观点。②唐人咏史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杜甫犹爱歌咏诸葛,由此蕴含心志。③安史之乱,国破时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站在蜀相祠前心中感慨万千:诸葛亮出师未捷,五丈原殒身,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反思自身,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但不能挽救国家危亡,所以,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更多的是像杜甫一样古往今来的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④因而,诗人在此不单指个人,而是在表露自己的心绪,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中考诗词赏析之《己亥杂诗》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术与文学的教养和熏陶。他小时候就读书广泛,关心国事,产生改革变法的思想。他在科举上不得志,27岁中举,38岁才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客主事20余年,始终是个七品小京官,无法施展抱负。48岁时,他终于对官场厌倦,不抱希望,愤然辞官还乡,不久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传世。【写作背景】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道光十九年乙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本诗是第5首)。【参考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心思想】“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随堂练习】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3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1分)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参考答案: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8、这首诗前两句中的“”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2分)9、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10、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11、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中考诗词赏析之《蜀相》参考答案:3:D4:C5、①我同意他的观点。②唐人咏史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杜甫犹爱歌咏诸葛,由此蕴含心志。③安史之乱,国破时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站在蜀相祠前心中感慨万千:诸葛亮出师未捷,五丈原殒身,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反思自身,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但不能挽救国家危亡,所以,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更多的是像杜甫一样古往今来的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④因而,诗人在此不单指个人,而是在表露自己的心绪,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中考诗词赏析之《己亥杂诗》参考答案:1.(1分)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思相近即可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3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3儒家经典(1分)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6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8、浩荡离愁(离愁)。9、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10、政治抱负个人志向(2分,每空1分)11、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