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篇一:蒿目时艰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蒿目时艰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黄进德
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膏是一篇声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问──“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洁周室衰微而作。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送著名诗人。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可赫赫有名,诗名堪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白石年少客游,与萧德藻相识,颇受器重。萧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齐东野语》)遂以兄女妻之。淳熙三年,白石才二十二岁。他与萧德藻相识则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由此看来,“千岩老人”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加的。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自度曲,又名自制曲、自谱曲、自度腔。白石在《长亭怨慢》序里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其实,古往今来,举凡乐歌大都先有辞,然后才谱上曲子。在白石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都擅长此道。他们妙解音律,谱起曲来,得心应手。但在这方面,尤以姜夔为最。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扬州慢》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
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极其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之后,又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对他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因改其亭曰:“不归亭”,并题诗壁上曰:“万国车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中兴御侮录》卷上)其时,宋高宗赵构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准备逃亡海上,一会儿拟意入闽,一会儿又打算遣散百官。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好金廷内讧,金主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这些史实,在白石笔下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深。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它“数语写兵燹(xiǎ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一评论是很精当的。姜词向以韵味取胜。上片纪行,着墨不多,但檃括唐人诗句入词,略略一点,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思。
扬州,自古繁华,是东南都会。它的鼎盛时期是在中唐。据洪迈《容斋随笔》卷九说:“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河东记》说:“至贞元中,??维舟于逆旅主人。于时舳舻万艘,溢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其盛况在唐诗中更是屡有反映。李绅《宿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些诗人笔下的绿杨城郭,珠翠填咽,帆樯满眼,笙歌盈耳,甚至于连月色也都分外皎洁明朗。这里,无疑带有夸张的成分。但这种夸张描写本身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是个邈若仙境的游冶胜地。有的人竟然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最高目标去追求。这,充分说明了在唐代,扬州对人们是多么富于吸引力呵!
姜夔是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他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很自然地会想到中晚唐之交的名诗人杜牧。因此过片便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遥想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在淮南节度府任事。跟韩绰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以好作冶游出名,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流传最广的名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蔲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但,“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推测、料想,是猜度、虚拟之词。想来假如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所震惊!接着,又深入一层指出:“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像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了。我们知道,无论是以“荳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病态.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白石在这里,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从这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在中晚唐盖系冶游之所,特别是在三五之夜,那里有玉人吹箫,分外雅致。二十四桥究竟是有桥二十四座呢,还是一座桥的专名?自北宋以来,说法不一。不过,若从姜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似是特指一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借助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九)。不用说,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诸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阒寂无闻,荒凉已极!由此,词人又进一步念及“桥边红药”的命运。扬州芍药素与洛阳牡丹齐名。北宋王观撰《扬州芍药谱》云:“扬之人与西洛无异,无贵贱皆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三月,拂旦有花市焉。”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山河破碎,兵荒马乱之际,谁还有赏花玩月的兴会!“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前小序告诉我们:白石来到扬州是在淳熙三年冬至日。其时,已很难找到芍药,更无论芍药花开了。所以句首着一“念”字,总领下文,意在表明它只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联想。词以此反诘句煞尾,与杜甫的“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戴复古的“小桃无主自开花”(《淮村兵后》)一样,都在今昔之慨中暗寓家国兴衰之思,语极沉痛,格调低抑。全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姜夔,作为一位艺术上富于独创性的词人,对比手法在他手上运用得尤为精巧、纯熟而又别致。在这首词里,他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以前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忆,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今昔对比,昭然可见。
史实昭示我们,扬州遭劫并非始自南宋。早在晚唐僖宗光启年间,毕师铎、秦彦乱起,原先“富甲天下”的维扬重镇,顷刻“庐舍焚荡,民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旧唐书》卷182《秦彦传》),姜夔却将它撇在一边,而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于“胡马窥江”,这样处理也有助于表露他的“黍离”之悲。清宋翔凤说过:“其流落江湖,.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乐府余论》)这话是有见地的。篇二:[精品资源]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新高考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一、新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三、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对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七、明确: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吟咏;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三、互动课堂(1)知人论世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2、及背景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4、录音跟读(3)整体把握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篇三:姜夔《扬州慢》中的“清空”龙源期刊网.cn姜夔《扬州慢》中的“清空”作者:李久恒来源:《新课程·教师》2021年第10期
摘要:以《扬州慢》为例,从姜夔其人其词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姜氏矛盾的人生以及姜夔词中“清空”的内涵及艺术表现,并认为姜夔词的“清空”在于意,在于色。关键词:姜夔;清空;扬州慢姜夔(约1151-约1221),字尧章,鄱阳人(今江西波阳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二十余年,后卜居白石洞下,友人称其“白石道人”。姜夔政治失意,终生布衣,作为清客文人,羁旅天涯,过着漂泊困顿的生活。他一生历经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朝代,在这个离乱之后的偏安王朝,半壁江山带给他触目惊心的家国之恨,虽然他有为国出力的抱负,有出类拔萃的文学才能,生性清高,但流落江湖,不能为国家尽其力,从而愁苦难言。由此可以看出,姜夔是时代造就的一个“奇妙的矛盾结合体”。其词作大都有一种“清空”的气象。
何为“清空”,清人沈祥龙说:“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着色相之谓”,刘熙载也言:“词之大要,不外厚而清,厚,色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从中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清空”,一要意象明朗,二要意境空灵,如同吴调公先生所说:“清空是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况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清空的思想基础,首先应该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或者说成是“用清丽淡雅的词句构成一种清幽的意境来寄托落寞孤寂的心情”。通过所引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共识,那就是无论将“清空”说成是“野云孤飞”“澄净精纯”“朴素自然”,还是“高超洒脱”“清丽淡雅”“清幽孤寂”等都离不开“意”与“色”,即意境的选择和色的调配上,这具体表现在:白石词在意境的组合方式上给人一种“灵空”之感,主要体现在对“虚”的把握上。其词中多用景物、事件、典故虚写他的主观感受,然而通过“虚”的手法所体现的“体”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正如赵晓岚所言,姜词“在虚处连接了景象事物的神理,在实处却略去了形貌的粘连走向”。如,著名词作《扬州慢》。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姜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