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扬州慢姜夔永州市李达中学李星星
最爱是扬州“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走进《扬州慢》……
诵读序文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扬州慢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的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清角吹寒见到——听到——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红药花开依旧、人事全非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表达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黍离之悲。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词或者哪一句?理由是什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想象情境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牡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牡牧,他会对牡牧说什么呢?
“空城”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小结
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o】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高考链接译文:我坐船在江上行驶,极目远眺,夜色笼罩在岸边的芦苇上,一片苍茫。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船行驶在映着树梢的江面上,好象船跟着树梢在前行。我离开家已将几个夜晚了。这时,船工在划桨时尽情地唱着渔歌,我却因离家多时听起来感到厌烦。拓展延伸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1.背诵这首词2.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作业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