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说课稿一、说教材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的一篇。“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而《扬州慢 》在感时伤世上又具有代表性。它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二、说学情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通过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的诗歌进行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3)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四、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情境法——激发兴趣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2、引导法——设问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了四个问题。(二)说学法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1、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2、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介绍扬州,并结合图片与前人的诗让学生感受扬州,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二)知人论世1、作者——多媒体展示,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课前预习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三)诵读吟咏——把握主体感情基调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范读、齐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感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四)整体把握1、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2、下阕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3、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把握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今昔对比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五)词句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通过教师的示例赏析来鉴赏其他词句,在自由鉴赏中掌握鉴赏方法及其他的写作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六)拓展阅读(作业)把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比较阅读
,从内容、感情、风格、手法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诗歌的不同风格,感受南宋词的“极其变”。六、说板书在整体把握环节让学生把握本词的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及所体现出的黍离之悲;在自由鉴赏环节则让学生把握其他的表达技巧。七、不足之处1、尽管认识到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但是还是低估了其难度系数;另外,学生预习的也不够充分,对词中所化用的诗句不甚了解,导致课堂上学生在自由鉴赏环节不能顺利进行。2、教学方法单一,因为对学生学情认识不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设置单一,侧重自主思考而不是合作探究。3、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这节课自由鉴赏环节应该是重难点,应安排较长时间,再加上这首词较长且有小序,因此知人论世和理解小序环节应安排在早自习进行预习,这样才能有充分时间诵读探讨,而不是仓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