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
作者简介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有《暗香》、《疏影》等。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等。
词前小序——交待写作缘起。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啻是一篇声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间——“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黍离与萧德藻《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惜周室衰微而作。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京著名诗人。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却赫赫有名,他的诗名甚至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著名都会,故称淮左名都。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是繁华的,令人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鞍少驻初程”。意思是说,下马解鞍,暂时在初行的这段路歇歇吧!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给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那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是战火地遗迹和见证,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移情的手法。
渐黄昏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令人不胜沉痛之感。像唐代诗人杜牧那样才华横溢,如果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因为昔日扬州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这个“惊”字暗联上片景物,带动下片抒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月,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写作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纵观全篇,布局严密,由少驻,写到观景,由景的荒芜,写到原因,由眼中所见到耳中所闻,再到心中所思所想,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采用点染法渲染,揭示主题,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音调谐婉,辞句精美。
写作特色清雅空灵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