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说课稿高二年级语文组谢荣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扬州慢》一、说教材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而《扬州慢 》在写景抒情上又具有代表作。她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二、说学情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同时在《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3)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教学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情境法——激发兴趣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2、引导法——设问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四个问题:
问:今日之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用原文回答)?——“空城”。——为什么“空”——词句——感情?3、比较法——拓展延伸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引导学生对怀古伤今一类的诗歌进行总结性归纳。(二)说学法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一块比较那啃的骨头,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1、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2、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五、说教学过程(一)导——情境法首先展示杜牧若干描述繁华扬州的诗作,并配合若干张扬州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另一位诗人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查——检查对介绍作者并解读词序点预习1、作者——学生自主掌握,做到知人论世。2、词序——学生先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三)读——把握主体感情基调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范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郁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四)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1、细读词作上阕,先找出描写昔日扬州之繁华的词句,再找出描写今日扬州的词句(教师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想三方面进行思考)(1)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2)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所闻:清角吹寒 明确:名都(昔盛)——空城(今衰)2,针对上阕,教师提问:(1)昔日繁华之扬州为何会变成“空城”?【在学生用原话回答的同时,教师适当性的对宋高宗时期金兵两次侵入扬州的历史事件作补充说明】(2)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3)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反差之间,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词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词人这一感情?关键词——废、冷、清、寒、空感情——昔盛今衰 悲慨伤心(4)词人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五)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词人为了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1、情景交融、虚实相济Ø上阕:
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代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感。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理解全词之关键,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Ø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衬托出今日扬州之荒凉;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2、用典和对比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现将原诗抄录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遣怀》)“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盛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六)拓——比较阅读(作业)与李白《越中览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