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
一、导入从扬州说起……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建城,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扬州是古今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扬州是帝王感兴趣的地方,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昔盛今衰,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五亭桥
轻纱笼凫庄
二十四桥春景
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创作风格;2、诵读,理解大意,背诵;3、艺术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引用前人诗句,形成对比;4、人文体悟:黍离之悲。
二、题解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姜夔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2、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五、初读感知1、听范读2、小序交代了什麽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干支之一冬至经过雪后初晴满看独自驻军的号角悲痛的样子于是古今变化创作借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小序经扬州所见:凄凉衰败;作词的原因。
刚来到这曾经是淮水东边、竹林西边的闻名都市扬州,于是怀着迫切的心情,解下马鞍初次稍住一会儿。走过这曾被杜牧称为“春风十里”的地方,现在却到处是青青的荠菜和小麦了,自从金兵洗劫以后,就连那废弃了的城池和那不会说话的树木,都厌恶说起那次洗劫。渐渐地到了黄昏的时候,驻军的号角在空中回荡,冷飕飕的叫人心寒。据说杜牧很善于鉴赏,可是就算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也会因为这里的破败景象感到吃惊,虽然他曾写过工巧的名诗表达过“十年一觉”青楼梦好的美梦,可是现在面对这荒凉的景象,恐怕也难写出喜悦的感情。二十四桥仍在,无声的冷月倒影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再看看那桥边的芍药啊,不知道它年年为谁生长啊!3、自读,理解大意:译文:
A、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读这首词,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B、朗读时,首先要把词中所写的那些内容全都变为自己的“视象”,才能体验出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4、导读5、当堂背诵
六、精读赏析(一)、整体把握上阕写景,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下阕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上片词眼是“空”。因萧条而空,因凄清而空,上片就是围绕扬州的萧条凄清展开描写,“空”字统领了上片所写内容。下片词眼是“冷”。因为“冷”环境才显得凄清,因为凄清才显得冷。“冷”表现作者的彻骨之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在围绕一个“冷”字展开。(二)、重点突破1、上片、下片的“词眼”各是什么?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它们“犹厌言兵”,何况当地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2、名句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艺术手法
A、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上片,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像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全词关眼,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住上片,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A、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B、引用前人诗句: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引用杜牧诗句中的词有“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原诗抄录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
C、对比手法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
所见: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所闻:清角吹寒所感杜郎须惊二十四桥桥边红药气氛凄清难言之痛凄清景象感时伤乱黍离之悲对比手法
4、主旨描写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不胜家国“黍离”之悲。七、拓展
杜牧诗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姜夔《扬州慢》比较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思考: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
风格不同境界大迥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