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课时使用时间《扬州慢》新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2.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3.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学习重点、难点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及背景介绍: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自号,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2.如何理解“慢”? 教学设计8用心爱心专心
3.分析小序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赏析诗歌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课文具体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8用心爱心专心
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比较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 内容 情感 风格 手法 一、课堂小结 8用心爱心专心
【随堂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面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3.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8用心爱心专心
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课时使用时间《扬州慢》新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2.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3.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学习重点、难点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及背景介绍: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2.如何理解“慢”?慢:慢词,所谓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的词。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慢词应该慢读的,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教学设计8用心爱心专心
3.分析小序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此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诗歌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视觉)、声(听觉)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视觉:青青荠麦 听觉:清角吹寒 ——耳边之声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寂寞红药 ——眼前之景 课文具体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8用心爱心专心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五)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 》 内容 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 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 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 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 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 用典 化用、反衬 三、课堂小结 8用心爱心专心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随堂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A.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面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解析:A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B项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题材、写法公式化。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C项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D项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与语境不符。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C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解析:成分残缺,在“那些环境……”“那些”前加上“对”。因为此句主语为新生代农民工,“那些环境……”缺少介词,导致主语不一致。3.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解析:A项“拨冗”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属敬辞用于对方,还有“特此通知”用在此处也不合适。B项“光临”用于对方,敬辞。C项“列席”指参加会议而无表决权。用于“庆典”不合适。D项符合人物身份,用语得体。8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