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
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引导自学1、结合注解,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小序写了哪些内容?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3、总结本词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理解词人抒发的情感。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时地景情因旨二、检查自学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在原因。三、精讲释疑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虚景反衬实景,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恰似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借代、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化用杜牧诗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与《诗经•王风》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四字点明了“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即扬州成为“空城”的原因,流露出词人对侵略者的愤恨。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灾有多么酷烈!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手法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至此,上片由虚写“名都”“佳处”起笔,却以实写“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鲜明,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卓越的鉴赏力就算如今以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为何而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写,表达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一座孤桥应为:冷月无声荡波心再写扬州城之“空”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料想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应为:知年年为谁生
小结本词是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火洗劫后的扬州一派破败、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而作的一首抒发“黍离之悲”慢词。全词追忆昔日的繁华,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了词人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主要内容、创作缘起和主旨,并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善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萧条。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佳处”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用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残破不堪,以昔日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来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手法使全词波澜起伏,余味不尽,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本词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使全词虚实相生,丰富深化了词的意境。本词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词人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词人一片爱国的深情。上片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展开描述层次,以反衬起笔,虚实结合写劫后扬州的荒凉;下片运用联想对比,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今昔变化之巨,景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情调越来越低沉,使主旨更为集中、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