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3、解题。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三、整体把握。(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1、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二)、学习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三)、词作赏析解读上阕: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3、扬州依旧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明确:战争4、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看: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闻: 清角吹寒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1、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明确:“惊”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2、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3、昔人已去,现实依然,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明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明确:繁华热闹。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精彩句段默写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参考资料一、文本赏析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重点诗句的理解鉴赏: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做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尽”,突出荒凉的程度,表达出景物全非的思绪;“荠麦青青”和《诗经·黍离》篇里“彼黍离离”相应合,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w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w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暮气苍茫,“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词人通过对形象的描述,道出了战乱后城的荒芜,凄苦之情正随不尽余意一起暗暗透入画面。以杜牧扬州乐事领起古城的一代繁盛,反衬出见荒芜景色而心悲的哀思,形成空灵表层下蕴含着的清健之气。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w想当年,杜牧常游扬州,善于游赏,才华过人。料想他若故地重游,一定要大吃一惊,痛惜名都的沉沦。(算,料想;须,一定要。)姜夔是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他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很自然地会想到中晚唐之交的名诗人杜牧。因此过片便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遥想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在淮南节度府任事。跟韩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以好作冶游出名,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流传最广的名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蔲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但,“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推测、料想,是猜度虚拟之词。想来假如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所震惊!接着,又深入一层指出:“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象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了。我们知道,无论是以“荳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白石在这里,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从这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5、w“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静静地卧于水上,但已失去了往日的笑语笙歌,失去了往日的鸡鸣犬吠,失去了一切人世的热气。如今唯有冷月无声地投影在清波之中。而词人身临此境,眼望伤心的月色,不免触动愁肠。“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借助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九)。不用说,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诸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阒寂无闻,荒凉已极!清冷意境的凝聚点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几句。w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w难忘怀啊,年年桥边的红芍药,可曾知:为谁开放为谁生!“扬州芍药甲天下”,由于名都的沉沦,有谁来赏花呢!不过是花开花落,自生自灭而已。这里,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情调十分低沉。问语饱蘸着今昔沧桑之慨,将人的思绪导向茫茫的画面之外。残景、冷色、清音、凄情,都凝聚在这无主的红花形象里,把我们推入遥远而朦胧的感情世界。二、艺术特色①虚实相济,今昔对比词的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景况。“尽荠麦青青”、“清角吹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下片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写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在这首词里,他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以前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忆,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今昔对比,昭然可见。②用典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绝: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出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使人联想到杜牧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也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眉妩》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沂孙及词作的背景与内容。2、 感悟王沂孙怀着故国之爱的文人深长的忧思和对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3、 赏析本词隐喻象征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1、 体会王沂孙对故国之爱的深长的忧思和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2、 学习借景抒情、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总喜欢对月抒怀,可是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也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苏轼的“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的美丽……而王沂孙面对新月更是无限感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走进诗词。2、简介作者王沂孙的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人们多认为王沂孙的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其词层次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然而用意过深﹐又好用典使事﹐作品往往流於晦涩﹐有伤真率自然之美。入元以后作品﹐情绪尤为低黯﹐被称为亡国哀音。 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3、背景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南宋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统治者征歌逐舞,醉生梦死,不思收复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特别是金人统治的北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不欲生。而北方的金人却伺机而动,希望把南宋消灭。国难当头,时局危急,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王沂孙写下了这首咏物抒怀词,曲折的表达了对时局的哀伤情绪和对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
课前检测1.王沂孙,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___________,一名《碧山乐府》,存词60余首。他的词在语言上注意雕琢,故国之感十分深沉。答案:圣与碧山《花外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渐新痕悬柳()(2)淡彩穿花()(3)依约破初暝()(4)叹慢磨玉斧()答案:(1)一弯新月(2)淡淡的月色(3)天刚黑下来(4)同“谩”,徒然之意3.请用斜线为下列语句标画正确的节奏。(1)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2)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3)千古盈亏休问(4)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答案:(1)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2)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3)千古盈亏/休问(4)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4.王沂孙多以咏物词寄家国之慨,《眉妩》一首所咏的是_______________,寄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新月对亡国的哀思5.《眉妩》一词,上篇写物,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下篇抒情,抒发____________的感慨。答案:初生新月的妩媚动人山河破碎、金镜难补、回天无力6.这首长调咏物词,题为“新月”,但通篇不著一“月”字,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通篇不著一“月”字,隐去标题,更像是一首谜语词,这就使得整首词更带有一种朦胧色彩,再加上全词多用隐喻,使得词人的感慨表现得更有韵味。7.“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这三句是如何来刻画初生的新月的?参考答案:这三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像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如此清新美妙的新月,自然生出团聚的祈望。8.“深深拜”一句写出词人什么感情?参考答案:表现出词人对“团圆意”的殷切希望。9.“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作者把新月写成未画完的蛾眉,在拟人化的象征意象中概括了新月的形色特征,又由月及人,借嫦娥懒于梳妆写出自己孤独感伤之情。10.“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词人反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11.“太液池”原是历代宋帝赏月之处,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参考答案:作者由此感发,在强烈的盛衰对比中,反衬今日物是人非不尽凄凉的情景。12.多用隐喻是这首词的一个主要的写作技巧,请找出文中运用隐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参考答案:全词充满了隐喻。例如“团圆意”寄寓故国恢复的希望,“带离恨”蕴涵旧朝覆亡的怅恨,“千古盈亏”为人世沧桑的对语,“难补金镜”乃无力补天的别称,而慨叹“老尽桂花影”则是词人在元朝黑暗统治下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总概括。精彩句段默写1.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2.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3.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参考资料一、简析《眉妩》的思想内容。提示:上阕描绘新月,刻意渲染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极写它的妩媚动人。“便有团圆意”表层写闺情,包含山河一统的愿望。下阕望月兴叹,借月抒怀。“千古盈亏”既指月,又喻历代兴亡。“太液池”三句写回天无力的沉痛和复国无望的哀叹。“故山”数句又升腾起新的希望。全词将赏月观月、因月感怀作为线索,绵绵君国之思,全借咏月写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二、主旨:王沂孙生当宋末元初,作品多以咏物词来寄托家国之慨,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此词以“难补金镜”感叹国土破碎,以盼望月圆寄托了重整河山之望。 三、具体分析此词反复缠绵,深微婉约的抒情特点。本篇以“渐”字领起,三句写新月,还足题面。新月虽新,但已有团圆之端倪。“画眉未稳”,承新月而实写,“素娥”、“离恨”则渐关合人间离恨,接着又藏而推开此意,仍就“新月”以“银钩”、“宝帘”赋之。下片明显转出托意:玉斧难补金镜,而金瓯尚缺,河山难以整治。太液虽在,清景谁赋?隐将昔日盛时与今日衰时对照,可见哀感低回。“故山夜永”,回到自身,虽月圆可待,但国圭沦丧,老尽桂影,真使人感恨无穷。全篇反复缠绵,深微婉约。 上片开篇以“渐”字领出初升新月。“便有”五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新月虽然微弱,但毕竟是满月的一部分而且将来必然会成为满月。暗示国势衰弱,复国一事,虽有希望,但无人促其实现。二是这新月宛如未画完的成的眉,远远望去似有嫦娥背井离乡的愁怨。这里隐喻国破家亡之恨。下片转出寄托之意:玉斧难补金镜,而金瓯尚缺,河山难以整治。“休问”是无可奈何之词因问无益,不如不问。“太液池”三句将昔日盛时与今日衰时对比,可见哀感低回。“何人”又将锋头一转,指向当朝者。“故山夜永”至篇末,从人间着笔,反映人民盼望复国的强烈愿望。 三、说明词中使事用典的含义和特点。
此词通篇运用暗示象征手法。以“新月”象征国土大部分沦丧,金瓯破碎,难得重圆,借咏新月寓托故国沦亡的伤痛。由月之圆缺联想到人之悲欢离合,再由人之悲欢离合进一步衍伸到国家兴亡。化用前人诗词成句的有:“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太液池”两句,出陈师道《后山诗话》,“端正”出唐韩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