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鲁迅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②”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③”。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④,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⑤”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⑥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⑦──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⑧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②”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③”。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④,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⑤”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⑥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⑦──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⑧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注释:①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文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复镌》,署名巴人。第一章登《开心话》栏,第二章后移至《新文艺》栏,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登完,每星期或两星期发表一次。1922年收入小说集《呐喊》。②〔立言〕这里是著书立说的意思。③〔名不正则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这里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④〔内传〕人物传记的一种。作者在1931年3月3日给《阿Q正传》日译者山上正义的译本校释中说:“昔日道士写仙人的事多以‘内传’提名。”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②”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③”。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④,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⑤”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⑥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⑦──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⑧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注释:①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文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复镌》,署名巴人。第一章登《开心话》栏,第二章后移至《新文艺》栏,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登完,每星期或两星期发表一次。1922年收入小说集《呐喊》。②〔立言〕这里是著书立说的意思。③〔名不正则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这里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④〔内传〕人物传记的一种。作者在1931年3月3日给《阿Q正传》日译者山上正义的译本校释中说:“昔日道士写仙人的事多以‘内传’提名。”⑤〔正史〕封建时代由官方撰修认可的史书。清代乾隆时规定自《史记》至《明史》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正史”中的列传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传记。⑥〔上谕〕封建帝王的指示、命令。⑦〔宣付国史馆立“本传”〕旧时效忠于统治阶级的重要人物或所谓名人,死后由政府明令褒扬,令文末尾常有“宣付国史馆立传”的话。历代编纂史书的机构,名称不一,清代叫国史馆。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都曾沿用这一名称。⑧〔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实际上这是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1859—1930)写的一部小说,鲁迅说是狄更斯所写,是他的误记。鲁迅1926年8月8日给韦素园的信中曾做说明。博徒,赌徒。“迭更司”现在一般译做“狄更斯”。
“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者流①”泛指地位卑贱的人。”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②,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③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④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本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⑤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⑥,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注意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哪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⑦”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
“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者流①”泛指地位卑贱的人。”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②,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③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④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本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⑤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⑥,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注意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哪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⑦”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注释:①〔引车卖浆者流〕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又:“公子闻赵有处是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者流”泛指地位卑贱的人。②〔僭(jiàn)称〕超越身份等级的冒称。这里是说,阿Q的身份、地位低下,给他作传也不敢超越他的地位而冒用高雅的文体。
“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者流①”泛指地位卑贱的人。”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②,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③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④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本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⑤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⑥,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注意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哪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⑦”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注释:①〔引车卖浆者流〕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又:“公子闻赵有处是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者流”泛指地位卑贱的人。②〔僭(jiàn)称〕超越身份等级的冒称。这里是说,阿Q的身份、地位低下,给他作传也不敢超越他的地位而冒用高雅的文体。③〔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汉书·艺文志》分古代诸子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是以君子弗为也。”④〔《书法正传》〕清代冯武所著的一部关于写字方法的书。“传”在这里读chuán。⑤〔地保〕即古代里正、亭长之职。也称地甲、保正。⑥〔满脸溅朱〕发怒时满脸涨得通红。⑦〔著之竹帛〕出自《吕氏春秋·仲春纪》:“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①: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②先生,谁料博雅③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④,所以国粹⑤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⑥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⑦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⑧的。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⑨。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⑩,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⑾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以上可以算是序。(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①: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②先生,谁料博雅③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④,所以国粹⑤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⑥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⑦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⑧的。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⑨。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⑩,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⑾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以上可以算是序。(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注释:①〔生日征文的帖子〕旧社会地主、官僚的一种排场,他们过生日散发征文的帖子,帖子上注明姓名、生日及官衔,名义上是请人写诗作文祝贺,实际上是为了收取贺礼,聚敛钱财。凭阿Q的地位,当然不可能散发征文帖子。②〔茂才〕即秀才。东汉时,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后来有时也沿用做秀才的别称。③〔博雅〕渊博文雅。这里含有讽刺的意味。④〔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1918年前后钱玄同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展关于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拼音的讨论一事。1931年3月3日作者在给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主张使用罗马字母的是钱玄同,这里说的陈独秀,系茂才公之误。”
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①: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②先生,谁料博雅③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④,所以国粹⑤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⑥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⑦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⑧的。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⑨。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⑩,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⑾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以上可以算是序。(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注释:①〔生日征文的帖子〕旧社会地主、官僚的一种排场,他们过生日散发征文的帖子,帖子上注明姓名、生日及官衔,名义上是请人写诗作文祝贺,实际上是为了收取贺礼,聚敛钱财。凭阿Q的地位,当然不可能散发征文帖子。②〔茂才〕即秀才。东汉时,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后来有时也沿用做秀才的别称。③〔博雅〕渊博文雅。这里含有讽刺的意味。④〔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1918年前后钱玄同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展关于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拼音的讨论一事。1931年3月3日作者在给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主张使用罗马字母的是钱玄同,这里说的陈独秀,系茂才公之误。”⑤〔国粹〕本国文化的精华。⑥〔郡望〕郡中显贵的世族。郡,古代地方区域的名称。⑦〔《郡名百家姓》〕《百家姓》是旧时私塾所用的识字课本之一,宋初人编纂。为便于诵读,将姓氏连缀为四言韵语。《郡名百家姓》则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如赵为“天水”,钱为“彭城”之类。⑧〔有乖史法〕违背修史的通例。乖,违背。⑨〔就正于通人〕请知识渊博、通古明今的人指正。⑩〔穿凿〕牵强附会。⑾〔胡适之〕即胡适。他在1920年7月所作《〈水浒传〉考证》中自称“有历史癖和考据癖”。
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Q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Q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不姓赵真是说不清楚,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脱表现一个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打人、蛮横霸道的土霸王形象。
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