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阿Q正传》课前预习(1)(2):(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2)九1922《晨报》《呐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
阿Q正传鲁迅
《阿Q正传》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阿Q正传》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怎样理解本文在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即小说不是描绘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解读写作背景《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载《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于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阿Q正传鲁迅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或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有:自传,外传,本传,别传自传: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鲁迅小传》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也具有自传性质自传中要有事实。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外传:为史书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于正史外另为作传,记其遗闻逸事,都叫外传。如《汉武外传》、《飞燕外传》等。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包括列于家谱的“家传”和列于史书的“史传”。别传:与“本传”相对。多记载一人的逸闻轶事,可补充本传的不足。如《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董卓别传》、《三国志·蜀·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等。
教学目标:1、观看影视资料,了解小说情节,2、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点。3、阅读课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4、学习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各章节内容概括: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序幕)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发展)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高潮)第九章“大团圆”,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惨遭杀害。(结局)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7.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8.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9.“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10.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11.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12.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13.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7.30段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8.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9.“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10.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11.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12.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13.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简介小说各章节内容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1、阿Q社会地位如何?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2、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需求?自尊:A:自己看不起别人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睛里“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没见城里的煎鱼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条凳”“葱丝”B: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自学提纲
◆骂:口讷者◆打:气力小者◆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被闲人揪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3、阿Q对于别人取笑自己的癞疮疤一事具体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了内心的平衡?
特征: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这便是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探究一:阿Q用来保持内心平衡的这种方式有什么特征?鲁迅称之为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二:课文节选集中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文中还有哪些细节和场面表现这一性格特征的,请划出来加深理解。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优胜记略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光荣的癞头疮挨打的荣耀痛苦的转移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
续优胜记略怕硬篇欺软篇赵太爷的巴掌王胡的碰墙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因荣耀得意意外灭威风轻松高兴更轻松得意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小结:
阿Q“精神胜利法”对于阿Q来说,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在长期屈辱生活中,想反抗又无力反抗,即便反抗也不能得到胜利,于是便设法以精神的胜利来抚慰自己的变态的心理和性格。阿Q的精神胜利法,使得他在精神上永远有着一种高人一等的飘飘然的狂傲。立身快乐之宝
讨论:谈谈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温故知新什么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这便是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2、分析课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3、学习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自学:小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社会环境:旧中国农村社会黑暗,国民愚昧。阿Q、小D、王胡之类:邹七嫂、吴妈等: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看客:说明: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满脑子忠君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愚昧麻木。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贪婪成性。几分得意地笑,为示众喝彩,精神麻木。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探究一:我们知道,精神胜利法是阿Q作为立身和快乐之根本,从阿Q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2、藐视“文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看不起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从下面的事情中看出阿Q的性格是怎样的?
5、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6、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秃儿。驴……”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7、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蛮横霸道,懦弱卑怯欺软怕硬,流氓恶习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林兴宅论阿Q性格十大方面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林兴宅论阿Q性格十大方面2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探究二: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五次,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比较一下五次表现有什么异同?说明了什么?
阿Q被打的过程:言语进攻/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达到新的平衡
只能动口没法动手先动手终动口对象未庄有头脸的人物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一、二、三、五次四次
小结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已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侯,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已,把失败当作“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重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探究三:这种病态的根源在哪里?由于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端穷苦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用旧道德、旧礼教、旧思想)
语言描写透视人物内心活动(“言为心声”)探究三:揣摩阿Q语言描写,分析其内心世界
1、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受屈辱而忿忿不平,想反抗而缺乏正确的认识,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自我安慰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表现了阿Q内心的无奈。阿Q也照例发了怒、、、、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社会地位和武力的劣势是明摆着的,但在心理和语言上不能亏着自已。2、你还不配……
3、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觉得自已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心满意足。
4、“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近来阿Q比较受人尊敬,自已也更高傲些。心里有了几分底气,似乎也就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护。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
这表明阿Q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在他的意识中,还有性别“优势”,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女人应该排在他的后面,尤其是做尼姑的。在尼姑那里,他可以获得心理平衡。5、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已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语言有什么特色?小结1、口语化2、准确、鲜明、生动3、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4、默而含讥、委婉而多讽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练习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分章连载在《晨报》副刊上,当时署名巴人。B.作者在小说中无情地鞭挞和辛辣嘲讽了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对阿Q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C.小说借故事情节,刻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在未庄这个闭塞、落后的农村。D.本文反映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C
练习1、阿Q的精神胜利法说明了()A.国民的劣根性B.群众的麻木性C.作者的局限性D.故事的虚构性A
2、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政客送上刑场的悲惨遭遇。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C.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不彻底性,脱离群众。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CD